在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的重视和支持下,由中国美术馆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协办的“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于今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恢弘的规模展示岚清同志在篆刻、书法创作上的丰厚成果,同时出版作品集,构成对岚清同志几年来篆刻实践全况的集中反映。展览和作品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岚清同志创作每幅作品的灵感来源、创意构思、体会感受和围绕作品展开的故事。以诗、书、画、图片、文字结合的丰富形式,烘托出篆刻与书法的深厚内涵,并与作者创作的思考形成有机整体。展览犹如一本视觉的大书,让人在欣赏和阅读中走进李岚清同志的精神世界。
中国篆刻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就已奠立形制,使得中国的象形文字通过镌刻成为一种独特的兼有实用与审美的艺术形式。延至明清之际,随着文人艺术家的参与,篆刻趋于情感与个性的表达,与诗、书、画合为一体,成为中国书画金石艺术的组成部分。但是,篆刻艺术在今天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超越已有的传统性内容和各种经典的法则样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专业篆刻界的艺术家们也都在思考和探索。岚清同志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领导岗位退休之后投入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不仅是为了健脑养心,而且是为了推动篆刻艺术的时代发展。几年来,他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印学,追本溯源、宏览百家、摹习经典,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和心力从事篆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通过500余方作品的创作,从治篆观念、篆刻内容到表现形式都蔚成一家,构筑成宏阔而精深的篆刻大观,其创造精神令人敬重和感佩!
岚清同志篆刻创作的主题十分丰富,既反映了我们国家走上改革开放新途、历经探索的艰辛历程,也颂咏了社会的沧桑巨变和祖国的壮丽河山;既有他于细微处观察和感受生活情趣的作品,也有他热爱和赞美民族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作品。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段经历、一则故事,充分体现出他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文化学养、人生境界与篆刻探索相结合的独特创作道路。可以说,他的篆刻艺术始终围绕着“当代”二字,反映的是对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的情怀。既便是对传统内容的阐释,也站在当代文化识度的高点上,阐出新解,释出新意。他在篆刻上所体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笔墨当随时代”的意识,为中国篆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笔墨当随时代”既包括了内容的创新,也涵盖了形式的创新。岚清同志在拓展篆刻内容的同时,十分重视篆刻形式语言的探索。他在研习传统过程中,深得古法,有规矩严整之作,但他在创作那些有感而发的大量作品之际,追求的是“游心印外”,每件作品都有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创意。他深谙立篆之本是中国独有的象形文字,篆刻的形式创造乃在于充分运用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和象征性特征,在尊重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根据创作的内容对文字进行形象再造,使篆刻的文字形象与篆刻的内容形成内在的关联,获得相得益彰的整体效果。他的每一方作品都各有章法,依据文字之形,随情而发,笔画线条变化组合,充满新颖的意态,文字在方寸之间成为鲜活的生命形象,给人别出心裁、如得天机的感受,让人在欣赏中领略到他心手相应、灵韵泉涌的创造逸兴。更有意味的是,他对用于篆刻的印石从不挑剔,而且尝试运用不同材质,顺手拈来,均可冲切入刀,自有天成奇趣,拓展了篆刻的形制。在谈到篆刻的时候,岚清同志总是谦虚地称自己的篆刻是“另类篆刻”,但是在篆刻、书法和美术界的专业朋友们看来,他在篆刻艺术上所具有的高迈境界尤其是在篆刻创新上所作出的超越性贡献,为当代篆刻的发展提示了新的方向。
岚清同志在篆刻研究和实践中对篆刻艺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石有“五言”最为精辟。他认为石可“言美”,篆刻首先要给人以审美的感受;石可“言志”,也就是篆刻的内容应该表达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石可“言情”,在每一次创作中记录的都是友情、亲情、景情和心情;石可“言趣”,在篆刻的过程中充满着发现与创造的乐趣,也可与他人分享;石可“言事”,篆刻可以铭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情境,以印铭史,使得见印忆事,构成对历史的回溯和人生的回望。他从实践中得来的这些理论认识,为中国印学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从岚清同志所著《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出版以来,随着他篆刻作品的积累,已在国内各博物馆、美术馆、大学举办篆刻及书法作品展百余场,并走出国门,在新加坡、俄罗斯、法国等国家举办。他的展览和他的篆刻艺术讲座,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篆刻艺术的普及和民族艺术的国际交流。在筹备这次展览期间,岚清同志专门刻了一方新作“大众篆刻”,这方作品也是这次展览的题目和作品集的书名,它展现了岚清同志从事篆刻创作的根本宗旨,那就是要使以汉字为载体的篆刻走向社会,发挥和激活汉字的生命活力;使本来属于“小众”的篆刻走向大众,特别是为年轻一代所识所赏;使传统的艺术走向今天和未来,既作为艺术审美的对象,也成为在生活中可以推广运用的艺术形式。“大众篆刻”作为一个崭新的命题,贯穿于岚清同志身体力行的创作过程,蕴含着时代的文化理想和中国篆刻发展的应有之义。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