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新胜:创新的氛围比成果更重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2-16]
10月22日在天津召开的“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高等教育界各方人士畅谈大学生培养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相对一致的观点:大学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学会如何学习是关键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论坛最后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总结发言中多次表达了他对人才培养的观点。
章新胜说,终身教育应该成为通则,大学学习是一个人学会学习的开端。因此高校在建立完全的学分制基础上,本科教育中可以淡化专业。章新胜说曾问一位50多岁毕业于清华的工程师,能在岗位有突出成绩,是和清华的专业教育很强有关吗?这位工程师说在清华他学习到不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进入一门新专业的能力。这位老毕业生的话让他深有感触,章新胜说教育工作及研究者需要更多思考大学是培养“匠”还是“师”。
对于如何界定创新人才,章新胜认为可以分几个层次,首先有原创性成果的肯定是大师;其次有领导型、创业型的人才;第三更为宽泛的理解是在任何岗位只要有创新思维或者开创新局面的都应算在其中。因此,章新胜说,创新的成果固然重要,创新的氛围更重要。
章新胜还反对当下一些大学把通识教育当成文科加理科的简单做法。他说现在的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蔡克勇及上海市高教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德广也有类似的观点,蔡克勇认为现在的教育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杨德广则认为现在的学生“平而不尖”。
德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联邦委员会主席Johannes Wildt和韩国教育革新委员会首席委员李钟珏也着重讨论了人才培养的转型问题,看来这不是中国大学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Johannes Wildt说,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在德国,教学方式正由“教”向“学”转变,对此的评估也是刚刚开始。传统的教学重在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现在注重的是学生的活动和自主地安排学习过程的结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指导,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及活动的平台。
李钟珏的主题是韩国的2030教育远景规划,他说规划的基本哲学之一是构建学习者中心社会,即由学校教育社会指向学习化社会。换句话说就是“终身教育的原则”。李钟珏还明确表述了他们追求的新教育理念,首先由教育为主指向学习为主;第二,由学校中心转向学习网络中心;第三,由强制性(硬性)教育转变为弹性(软性)教育;第四,国家主导教育转向民间主导教育。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