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平民化离我们有多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2-12]
文\王博彦
艺术从产生之初就和人们生活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追溯艺术的起源,我们会发现艺术的产生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崇高和浪漫,它只是某个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冥想。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而成为万物灵长的关键,而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并在劳动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无论是出于原始崇拜和实用需求,无论是古老的洞窟壁画,还是陶器产生之初的造型线刻,艺术就是这样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深切的联系。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提升,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集体的协作让他们不再对未知充满莫大的畏惧,也不再为了围捕狩猎的成功而刻意膜拜占卜,通过交换人们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食物和产品,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社会分工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阶级形态,不同的阶层从事着不同的劳动,因为劳动体验的不同和阶级级差的存在,每个阶级需要与之相吻合的文化形态,毕竟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做为阶级文化的重要体现,艺术逐渐的被阶级统治者所重视,他们希望从中找到更多的精神力量和宣泄空间,不仅仅是巩固本阶级意识形态,更是为了宣扬所谓的阶级统治道义,大化人心,所谓“成教化助人伦”。反映文人士大夫精神情操和道德修养的文人画,反映大众百姓市井生活的民俗画,从而都有了各自的归属,都开始用笔触诉说着各自的悲喜荣辱、爱恨情仇。
但是,正如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阶级一样,阶级也意味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开始,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可能离开阶级而单独存在,阶级选择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正是如此,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艺术倾向,每个朝代也都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这些都可以在艺术史中得到印证。无论魏晋还是南北朝,无论是隋唐还是宋元,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倾向,或重视线条,或倾向于笔墨,或热衷于花鸟,或青睐于山水,艺术总是在朝代的更替中呈现着螺旋式的改变,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和发扬,又有与本时代相吻合的改革与创新,中间又会夹杂着零星的回望与复古。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即便是在社会动乱的非常时期,艺术也从未和人们生活远离,它在宣扬教化的同时,更多也是在发现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说或者是无法说出艺术和政权的关系,艺术诞生之初只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反映,说白了就是一种变相的劳动方式,自从有了阶级和政权之后一切则发生了悄然改变,艺术仿佛成为了一种政治集团的工具,艺术需要依照政权的指示去承担某种责任与义务(似乎都是被迫的),迎合了统治者的利益便是一种荣耀与成功,不然则会排除在正统之外得到排挤。但艺术的本质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产物,真正的艺术是应该尊重大众,尊重真实,尊重人们的劳动,能够发现并批判社会中的某种现象,站在社会体制之外去引领一种大众觉醒。
进入近代,随着革新图强的步伐,一次次上演的启蒙运动,在改变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思考和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西画科的引入并广泛传播成为了艺术史上具有革命性的事件。艺术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阶级统治的桎梏,以服务阶级统治者为荣,而在一定程度上和劳苦大众相脱离,西画的引入不但是材料技法上的改变,更是审美眼光和关注视角的改变,与重视个人情操和修为的中国画相比,西画则更侧重关注现实生活,表达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艺术家们纷纷用画笔记录着那个变革非常的时代下人们的真实生活,时局的动乱让艺术家们更可以抛开敌我的政治立场而更侧重于艺术的本质,一幅幅反映人们市井生活的图画就此诞生。同时,国画的革新步伐也没有停止,它在有效借鉴西画元素的基础,更加注重笔墨表现力,在时代洗礼中获得了重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表达主题上也更贴近生活,成就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艺术家。
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艺术也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以后很长时期的文艺工作方向,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了主旋律。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艺术在这个精神指引下得到不断的深入,深入的车间厂矿,深入到田间地头,表达工人们劳动的光荣,表达农民丰收的喜悦,一切显得是那么顺其自然,艺术仿佛有回到了它的本质,那就是现实的劳动生活。艺术在响应着政治的号召,竭尽全力得用画笔刻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不用去过多的思考表现手法,也不用去过多的考虑表现对象,这个时期的艺术是蓬勃的,也是前所未有的贴近生活,人们的张张笑脸,领导人的和蔼可亲,新的社会显示了巨大的优秀性,艺术也借助着这屡春风堂而皇之的高登大雅之堂
十年动乱让整个社会经历了浩劫,艺术也在这个动荡中浑噩的求着生存,政权的动荡让艺术不知所从,更难分对错,陷入了一种无厘头的自我嘲讽。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上却从未找到切合实际的归属感,回顾那段动乱的历史和曾有的伤痛,更是显得迷茫。85新潮开启了一个大门,既是艺术的大门,也是人们生活新思考的大门,各种新观念的引入,各种艺术的出现,艺术代表了人们压抑许久的解脱和挣脱枷锁的肆意张扬,没有人可以准确的说出这场热潮怎么形成的,它反映了一种无影中的莫衷一是和无名觉醒下的警醒,是一种体制相对单一时期的一呼百应,也是整个民族混沌初开时的一种共鸣。大门一旦开启便一发不可收拾,随后出现的政治波普、文化波普、艳俗艺术、玩世现实主义等艺术形式,都是对那个时期人们矛盾心态和文冲突的消解和进一步说明。与之前时期相比,作品中的领导人不再是超乎常人的高大,而是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农民、工人脸上的笑容也不再那么僵硬,艺术家也不再是以前那样高高在上,用俯瞰的角度想当然的描绘着人们的生活,而是用平视的角度去审视着自己,观察着生活中的人和物,用画笔描绘着社会个体的真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和文化的日渐多元,人们的审美方式也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改变,人们作为社会个体变得更加细化,艺术也更多的脱开了体制的束缚变得更加自由。不再是体制单一一呼百应的时代,艺术家在各自寻找的自己的创作灵感,无论是西画还是国画,也不管是行为、装置亦或是摄影,只要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艺术家都可以用,人们都有着极大的包容力和日渐提高的审美趣味,可以自如地穿梭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区,走进一个个梦寐以求美术馆,近距离的观看艺术作品,有的甚至可以和艺术家一起去进行创作。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消费时代,艺术也在前所未有得被消费着,人们看的动画片、电影,穿的衣服,家里的装饰布置,无不渗透着艺术的气息,甚至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画作搬回家去近距离的欣赏。虽然近年来艺术品拍卖价格不断刷新,过亿的天价让人咂舌,但那些有钱人的游戏似乎并没有影响普通老百姓享受艺术的心情,对于艺术人们有了更多的理性。蓬勃的拍卖在提高艺术家创作积极性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艺术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不能否认,相对于以往的任何时期,艺术从未像现在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