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的艺术收藏和他的生活方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0-16]
说到王中军的生活方式,先讲个段子。
早几年,冯小刚的《贵族》流产。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有一说是,依冯小刚的性子,要真拍起《贵族》来,慈善晚宴啦,奢侈品拍卖啦,豪宅啦,那肯定是要狠狠地给挤对一把。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老板王中军就是个“贵族”。投资人正在兴头上,导演怎么好皮里阳秋地泼冷水。要知道,在冯小刚和华谊的合作协议里有这么一项——“冯小刚应积极维护发行人的权益及公众形象,在任何场合不得诋毁发行人的言行。”
这段子不是我说的,是冯小刚说的。他说:“我发现他才刚刚开始享受这个圈子,只好算了。”
在中国,自1949年以来,“贵族”一直是个暧昧的、不置可否的、耐人寻味的词。要真问王中军他算不算贵族,谁也不知道他会怎么说。不过,假使肤浅地从他这么些年的喜好来看,有点这么个意思。他喜欢马,喜欢车,喜欢狗,喜欢艺术品收藏,喜欢挑牌子穿衣服,喜欢捣鼓自己家的宅院。他喜欢热闹,喜欢排场,喜欢和有权有势的人打交道——这么说可能有点儿势利,不过瞧瞧这张名单吧,从马云、江南春到虞锋……他的朋友的确都有权有势呀。
王中军的个人爱好和他的出身有关。他出生在毛泽东时代的北京军队大院里,家里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二。他当过兵,也曾经有机会在北京学习绘画——这为他后来收藏艺术品提供了驱动力和一定的鉴赏能力。一直到现在,王中军在北京北部的别墅墙上还挂着一张出自他本人手笔的油画。这是一张风景油画,画面上是故宫雪景,落款是1982年。
几年之后,王中军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同龄人一样,来到美国留学。这段经历记载得不是特别详细。他在一家州立大学念书,同时打好几份工,积攒了一些美元——据说是10万美元,这成为几年后他回国创业的原始资本。
后来,王中军回忆这段留学生涯,倒也很实在。他说:“我在美国基本上是一个打工的,偶然为了保持身份读读书。我去的时候都是30多岁的人了,真正往脑子里装点什么?我是去养家糊口,攒点钱,就像现在到北京的民工一样,干的是蓝领,白领从来没有干过,都没有奢望过。我不知道办公室是怎么进去的,美国人是怎么打工,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楼道里一走,太神秘了,没有这种奢望。”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楼道里一走”,嗯,这是很多年以后叫王中军略感厌倦的生活。到了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被无数媒体追逐,可是他的秘书很抱歉地告诉所有人,王总还得晚到一会儿。她还说,王总现在很少来公司,上次来还是两礼拜之前。与具体负责公司运营的弟弟王中磊相比,王中军的工作方式更似休闲。
王中军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工作。事实上,他基本的工作安排就是不停地在世界各地出差,跟各种各样的人谈事儿。但是,他的办公室仍然装修得很漂亮。沙发和家具都是深褐色的美式家具。每一个空出来的空间里都摆放了当代风格的雕塑或者油画。电视机的垂直上方挂了一张毛泽东的肖像画。血红的背景色,领导人神色凝重地望向远方。顺着他的眼神望出去,你不知道他看向哪里,但是自有一种不由分说的威力。
王中军的爱好为他拓展了商业圈子。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他彻底对艺术没感觉的话,他可能压根不会进入电影圈子。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当年回到北京之后,王中军开广告公司挣到了第一桶金。有一天他在马路上碰到了自己的中学同学,同学介绍他投资了一部电视连续剧,这才是他涉足影视投资的第一步——不是外界传说的姜文的《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没挣着钱。1999年,这部电影甚至都不被允许在内地公映。不过,通过投资这部电影,王中军结识了董平,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接下来,他有机会投资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王中军有意在电影投资行业拓展自己的公司规模。通过玩马这个共同爱好,王中军结识了太合房地产的老板,获得了华谊历史上第一次融资,1600万人民币。
对于这一代中国商人来讲,生意和生活之间永远有复杂微妙的联系。后来,王中军喜欢玩车,“和着装一样,车代表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欣赏水平,更是一种个人的爱好,一种不能控制的热情。”几年间,他的“座驾”不断升级换代,在王中军的车棚里停着的四辆宝马车中,有两个型号都是在007电影中亮过相的,Z8则是限量生产的车型,全球只有3000辆。而他最常开的是740,他还热情在朋友圈子里向别人推荐。王中军慢慢开始有自己的商人朋友圈子。华谊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正是在某家酒店的饭桌上谈成的。马云带来了江南春,江南春带来了虞锋和鲁伟鼎,事情很容易就谈成了。
王中军擅长驾驭私人情感和事业的关系。他不仅用感情关系和利益许诺把华谊和冯小刚的合作用签约工作室的方式固定下来,拥有了这位商业片之王的独家投资权,甚至,私人感情在他和资本打交道的时候也起了某些神秘的作用。他自己形容说:“这几个企业家谁对你有兴趣,你是能够感受到的。何必碰一鼻子灰?人要根本对你没有兴趣,我说我最近要一千万美元,人家特正经,说行行,你的资料得给我,跟我手下谈谈。何必呢?”
最近这些年,王中军开始把他对于艺术品投资的热忱部分转移到家居上。他的这栋别墅算是历史悠久,得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早年间,他花特别低的价钱,在这个小区买了好几栋别墅,然后花钱改装,把它们连成一片,外加一个大花园。当时可能就是为了投资,不过现在,这里倒为他的艺术收藏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同他的办公室一样,他热爱搜集和中国政治领袖有关的藏品。他有好几尊邓小平的塑,小的放在书柜沿儿上,大的放在大厅的中央。他还有一尊金色的毛泽东塑像,放在花园里,紧挨着花岗岩喷泉,每逢晴天,它就双手伏膝,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一个有趣又悖谬的事实是,王中军以财富、知识和闲暇习得这些趣味,从而如愿超越了大众审美,然而也同时成为了大众趣味追逐的对象。他养几匹马,就有杂志来采访他马的事儿。他买几辆宝马车,就有记者来打听他宝马俱乐部的事儿。他新买了什么艺术品,就有画廊经纪争相给他打电话。他穿西装打领结的照片开始同时出现在商业杂志、时尚杂志甚至八卦杂志的封面上。次数一多,王中军觉得不那么新鲜,但是,他毕竟开始享受那种眼看着自己的名望一天天高起来的感觉。
王中军玩的这些东西虽然并不新鲜——美国和欧洲的“大佬”们早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玩过了,但是在中国,这仍然是一些在大众普遍认知范畴之外的东西。一般老百姓和工薪阶层,谁会知道养一匹马多少钱,谁又会知道PRADA和ARMANI西装的剪裁细节区别何在?就像欧美富人的趣味领先中国富人几十年一样,中国富人的趣味也领先中国百姓几十年。这三者之间的攀附、追逐和模仿,既是名利场的内幕新闻,也意味着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隐形流动。
王中军名声在外。他的生活方式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先富阶层的标本。王中军是个明白人,他自己非常懂得这一点。他说:“中国所谓的这一批新的有钱阶层还没有到享受的阶段。大家都在奋斗阶段,人都单纯。基本上生活很简单,大部分生活是在企业,企业是你的整个生活组成部分,占了很大的一块。我不同的是,我那么酷爱艺术品,这个也占我一部分精力,剩下的就是吃喝玩乐了。我媒体形象是吃喝玩乐的人。没有这种形象不行,但是确实是这样的形象。你让我正经也正经不起来。”
他还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美国的年轻一代,35岁就退休了。很简单,把公司一卖,拿到了一亿美元,够了,真的什么都不干了,中国人都做不到。这也不叫退出战场,人家战场转移了,享受生活也是战场,你享受生活也不见得不是战场,怎么发展挑战极限、明天玩冲浪、后天滑雪、飞艇,他觉得很有意思。不过,我没有那个条件,我有条件的话,35岁可以退休,可我35岁刚开始奋斗。”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