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主流文化为什么略输文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9-20
在中国,构成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官群体和官文化可是个重要因素。“官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的官话,却不幸成了时下最为人诟病的东西。因为它几乎就代表刻板僵硬、照字描红、永远正确又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代表没有个性和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是最没有文采和让人提不起精神的东西。而由这些东西堆砌的“文山会海”,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主流文化缺乏文采,文风不正,原因复杂,想来有两点是骨子里的东西。其一是深受主体语境牢笼制约,即说什么,怎么说,要看语境规制,“唯上是从”,“上行下效”。譬如古代,官制什么文体,官场便通行什么文体;皇帝忌讳哪些字眼,就绝不能使用这些字眼。这种主体语境对主流文化产生的影响源远流长,很是要命,也很滑稽,跟文化水平、思想觉悟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熟悉的,比方大跃进年代,它就使中国变成了人人都能写诗的“诗王国”。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则变成全民满篇满口的阶级斗争术语了;文章刊行问世,还通行语录必须用黑体字。别以为这些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在强调经济建设的今天,我们不是同样看到,很多官员除了GDP,就不知道还有其他硬道理了吗?所以,当人们抱怨传统文化丢失和文风不正的时候,恕我直言,最要批评的,还是奉主体语境为圭臬的官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不张,文风不正,这里是重灾区。我对国学热和建孔子学院的作用从来打问号,原因也在于此。

  其二,是没有互动。写文章和作报告,怎么写、怎么讲,要考虑对象的感受和接受程度,这属于常识。而究竟什么样的语言、文风能打动人,是僵化生硬、言之无物的东西呢,还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东西,这个答案实在太简单了。空话、套话之类的毛病既然反来反去总反不掉,解释就只有一个:讲官话可以不顾及对象。这使人不得不也时髦地用一下“国际接轨”的话题。一个例子是林肯总统1863年在国家公墓揭幕礼上的演说,全篇不足500字,却被公认是阐述民主信念最雄辩动人的演说词之一。另一个例子是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发表的国会演讲。这么一件惊天大事,罗斯福的演讲也只有短短一页纸,平静而不失感性色彩的语言中,却让人强烈感受到他坚忍刚强的内心和强大的震撼力。演讲4小时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对日宣战决议。试想,这样一个重大使命的演讲,换了我们,又会怎样呢?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海峡两岸的重要论坛。大陆和台湾代表发言的风格明显不同,后者更多一些率性和文采。

  “听其言,观其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言”对于我们变得不重要了。而在西方,言辞不但影响政党施政和个人形象魅力,甚至直接决定选票。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什么网络文化的兴起,能让中国官员普遍感到敬畏,因为面对网络,再不能不顾及对象的感受了。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风的真正改变,可能最终有赖于“ 官”、“民”,“上”、“下”关系的调整互动。  边人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