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开放性需要多元共存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7-08]
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也是一种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育了一方语言和文化。人们之所以在语言的变化上反应敏感,原因不仅在于听不舒服,说不方便,更在于一种文化认同的差异。而这种文化认同通常是较长时间养成的,尽管人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接受新的语言,甚至可以学会使用新的语言,但语言背后的文化却很难短期内改变。这种文化的稳定性和稳固性,让人们在面对语言表达的变化时,不能轻易接受。
其实,任何的社会人都是文化人,都处于一定的文化浸染之中。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广东本地人习惯接受粤语的表达,认为纯正的粤语是广东文化的外壳,如果剥去了这层外壳,则文化将失去有效载体,文化之归属感将不复存在;同时,对于那些外来人口来说,他们却会在粤语面前迷失自己,尽管他们对粤语并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因为交流的障碍还是让他们感到一种陌生感。于是,这种矛盾就出现了:有人认为广东应该坚持本地文化,本地语言;有人认为广东应该立足广东,放眼全国,成为一个更具文化开放性的城市。
争议虽然激烈,但更应关注一个本质问题:何为文化的开放性?毫无疑问,文化需要开放,若一种文化抵触开放与交流,满足于自身的语言体系,则这个体系的缺陷将不易被发现,这个体系的优点将难以被传播,整个文化体系将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而文化是应该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文化停滞,则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也将呈现出一种停滞的状态。显然,这样的一个结果是现代人所无法接受的。因此,文化开放是一个必然,在开放的交流中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修复,相互促进,最终使不同文化都焕发出新的力量。
当然,开放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更不意味着以某种文化之外的力量促使其放开。开放的前提之一,是开放应该具有恰当性。开放是为丰富人们文化需求,满足多元需要,而不是以一种文化代替另一
种文化。因此,在一些关系到文化核心内容的领域,本地文化必须坚持。这些领域可能是某种语言,某些理念、某些仪式。开放的前提之二,是开放应该体现公众的主体性。文化是为人服务的,文化是否重要,应该交由公众自主选择。一方面,公众多元的文化需求应该满足;另一方面,尊重公众的需求倾向,让主流文化在公众的真实需求中产生。
语言是文化载体,改变语言表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文化更好地满足人们需要,让文化更加先进。而文化的先进性离不开开放与坚守:开放可以让文化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实现自我提升;坚守可以让文化在更频繁的交流中保持自我的特色。因此,在讨论电视节目以哪种语言播音时,既要看到开放的需要,又要对开放尺度做一个判断。一种理想的结果是,公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最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也得以传承。而这个结果,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公众的选择。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