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高品味的陶瓷山水画艺术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6-11]
徐国基(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教授)
摘要:中国的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因畅神悟道而生成的一种去远幽深、意拔气高的哲学气质,而作为陶瓷山水画艺术,它不能仅仅作一次国画山水的单调重复,它有自己特殊的表达语言。因此,一方面他要秉承国画山水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更应把陶瓷山水画艺术打造成具有独特个性的高品位的文化物品,让它不辱使命,把现代的文化时尚传承下去。
中国山水画经隋唐到五代和宋,表现手法已臻于完善和成熟了,表现风格也多种多样,形成了雄浑杜伟的北派山水和平淡秀润的南派山水。
山水画自发端起就与畅神抒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预示着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因畅神悟道而生成的一种去远太幽深、意拔气高的哲学气质。有诗为证:“太清上初日,春山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谴四愁”。还比如:“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还比如:“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扬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等等,不胜枚举。实际上诗歌中传递着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诗如画,画如诗,诗画皆传情。这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和哲学上的独特的个性是无以伦比的。
随着山水画的成熟和发展,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对于山水画的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出现了品评山水画的评画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逸、神、妙、能。”以逸为先,在理论上将中国绘画的创作和观赏,引导到超凡脱俗、一尘不染、逾越法度的“逸”的意象和境界中。“逸”成了品评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最高境界。逸品作为绘画审美鉴赏的尺度和标准,最早见于唐代的朱景玄,至宋代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品置于神、妙、能三品之上,并对各品的特点和分界作了详尽的说明,在此就不再累赘复述了。从此,在绘画鉴赏领域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确立了逸品在中国绘画中的美学地位,为中国的绘画批评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也为中国绘画在创作观念和意境风格方面均建立了新的角度和空间。而逸品推崇的那种不拘常规的画法,带有放逸和超逸之感,突破了一般的绘画规则。
“逸”作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至高品格和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一种依托画面笔墨所造之形而传达画家主观情思的视觉效果,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逸”有多种境界。而在中国绘画美学中体现为简、淡、清、远,从文化上讲,它体现出庄子以简淡为标准去品评生活中的一切,这一处世的基本原则。所以,文人画家的对事物形体的简化处理,对色彩的清淡运用,对笔墨效果的强调,去表现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体验,寄托无限幽思和超迈情志。自然、简淡、清逸、空灵是中国绘画的美学境界,也是文人画的基本风格特征,它是作者真情流露的载体和产物,是作者思想修养、学识修养和艺术修养的自然外化,并要求艺术家必须有娴熟的绘画技巧,以达到充分表达作者审美情趣以及情感的目的。
古代对于绘画的品评标准,实际上对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品评也有非常实际的借鉴作用。陶瓷艺术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所承担的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不可低估的。基于其千年不变的品质,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以优于任何一种文化载体。正因为它的这种优秀的品质,所以,我们现代陶瓷艺术家肩上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也是不可低估的。同时,我们也责无旁贷的去把最美好的、最优秀的、高品位的陶瓷艺术让它承载着现代的文化时尚流传下去。
当然,要打造高品位的陶瓷艺术品绝非是件易事,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至少应具备以下两点:
1.应具备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独立的人格精神和纯粹的美学追求,那种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的人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千万不可以为了蝇头小利去迎合市井商贾的要求和口味,使自己成为商贾的奴隶。
2.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工艺技巧。一件高品味的艺术品的问世,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高超的工艺技术的物化过程,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和艺术的境界,是作者的修养与笔墨共筑的艺术和谐。
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是非常难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优秀者自然是少数。很多人就很难摆脱世俗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包括笔者在内,不过大多数人的意愿还是积极向上,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把优秀的东西作为模楷而效仿。正因为社会上多数人积极向上,社会才可能蒸蒸日上、不断进步和发展。
也许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但我们毕竟还是可以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来规范自己。用高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就必须知道陶瓷艺术的高标准是什么?在此,我们不妨用中国山水画品评的“逸、神、妙、能”来作一种假设,去品评我们现今的陶瓷艺术。
既然是假设,就不能作为真正的标准去品评他人的作品。笔者在此不过只是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不具有任何的权威,也不作任何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笔者认为:
能品:能正确利用和较好的使用陶瓷工艺,并让陶瓷工艺的水准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妙品:陶瓷工艺完善,画面有一定的创新。
神品:陶瓷工艺完善,绘画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逸品:陶瓷工艺完善,绘画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另外,还有显著的文化品味和内涵。
因此,笔者认为,逸品是陶瓷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上一层楼,具有显著的文化品味和内涵呢?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具有成熟的绘画技能。成熟的绘画技能是直接表达作者审美特征的物化体现。中国人一直把人和自然看着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很好的精神依托。中国的山水画正如宗炳所述,在“山水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理念把自然与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等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与精神寄托。要充分地、准确地表达这些,就必须要有成熟的技能水平。《林泉高致》内谈到春夏秋冬的表述很有一番见地:“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镜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当然最终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气韵生动。”
第二、必须要有显著的个性特征。中国山水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各种风格和技法都相当成熟,所以,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有不少的山水画家躲在家里闭门造车,花几年的功夫,苦思冥想,然后发明几种特别的符号加以大量的扩展,美其名曰:风格。这种闭门造车的方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要创造自己的风格,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多写生,在写生中发掘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三、必须要有显著的文化特征。中国山水画讲究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如果在画好的山水上题上一首诗,相得益彰,必定会大为增色。因为,诗画可以相互补遗,诗不能达意的画来代,画不能表现的由诗来补。不仅如此,配诗本身就是用书法来参与绘画的布局和构图,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另外,如果还增加一些印章的话,画面将更加充实和饱满。这样,整个山水画将诗文、书法、绘画和金石融为一体,这样的山水画的文化品味和内涵是不是就丰富了呢?
以上仅为个人的浅见,不足为范,能做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就幸莫大焉!最后以自己的一副对联作结尾吧!
学无止境,浅尝翰墨丹青,试以诗书画印为媒,诠释陶艺一管见解。
情有独钟,深爱山水田园,谨借渔樵耕读作典,演绎瓷器万般风光。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