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装饰特色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03-04]
作者:黄云鹏
瓷质、器型和装饰,三者可体现陶瓷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也是人们鉴赏陶瓷的三大要素。元代青花瓷器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闪青、光润透明,器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装饰构图多层次,纹样分布繁密,用笔酣畅有力,纹样形象严谨生动,青料浓重艳丽,风格独树一帜,是华夏艺术中的瑰宝。本文仅从它的装饰特色试作分析。
一、青料:青蓝色浓重,多凝聚不散,出现绘画时留下的运笔痕迹。料厚处出现深青色或黑褐色的斑点,它沉入釉中、微下凹 ,有的积料特厚,釉难于熔入而产生金属般的光彩,不是浮出釉面的“料刺”。这种自然分布的斑点,犹如中国画中的焦墨,不但可丰富青花中浓淡层次,而且色彩更鲜明,画面更清新明快。从色相看,正烧产品有三种呈色:一是青色鲜艳泛紫的最好的青花产品,多画大件器物并为输往伊朗、土耳其的主要商品,为数不多。二是青翠沉艳,不偏紫而闪翠绿,十分清新雅致,亦多为出口的大件瓶、罐、盘、碗、壶等。三是青色偏灰,多是中小件的内销产品。以上不同呈色的主要原因是青花料的质量等级不同,陶工们可分辨出头青(插图)、中青、下青,根据不同质量产品的需要选择不同质量的用料。另外烧成时温度的高低、还原焰气氛的浓淡、施釉时釉层的厚薄、画时料的浓淡等均影响青花呈色的好与坏。据对不同色相的元青花料的化学组成分析,多属低锰(MnO/CoO为0.01%~0.06%)、高铁(Fe2O3/CoO为2.21%~3.02%),且含有少量的砷,与国产青料高锰(MnO/CoO为3.74%~16.19%)、低铁(Fe2O3 /CoO为0.11%~3.71%)明显不同,所以元青花料的来源正确结论是:元青花主要是元廷为出口阿拉伯地区生产,青花料的来源也是从伊朗一带进口的①。
二、题材:从传世和出土的数百件元青花(包括釉里红)看,装饰题材是丰富的,常见有:
植物:松、竹、梅、牡丹、水藻、浮萍、石榴花、蕃莲、菊花、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海棠、瓜果、扁豆、葡萄、桅子花、竹石、月梅、幽兰、葫芦等。
动物;龙、凤、壁虎、鹤、飞雁、鸳鸯、鹭鸶、绶带鸟、孔雀、山鸡、鹿、麒麟、狮子、玉马、鱼、螳螂、纺织娘、蟋蟀等。
人物: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比过去增多,有周亚夫屯军细柳营、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昭君出塞、三顾茅芦、桃园结义、唐太宗、薛仁贵、西厢记、吕洞宾、仕女等。
杂宝:多在莲瓣中安排杂宝作瓶肩部或胫部的边饰,常见有:火珠、莲花、犀角、法螺、法轮、宝杵、古钱、珊瑚、方胜、绣球、银锭、铜钟、葫芦瓶、盘肠等。
其它:卷草、蕉叶、莲瓣、回纹,龟背、锦地、球纹、水波、浪涛、如意(云肩)、云纹、火焰、缀珠、文字等,多用作辅助的边纹。
三、构图:装饰层次多,主次分明。瓶、罐一般自口沿、颈部、肩部、胸、腹部到胫部、足部,盘内壁一般自口沿、内壁、到盘内底边和盘心,用弦纹划分五至九层或三至六层宽窄不同的装饰带,在最宽的显见面上,如瓶、罐、壶的胸、腹部,盘的内心,碗的外壁和碗心安排主体纹样,其它部位安排边饰,使整个主体装饰丰满、统一,更为突出。纹样布局繁密,结构严谨。给人一种豪放浑厚、苍劲雄美的艺术享受。另外、元青花纹样的构成形式也很多,有起伏连绵的缠枝、穿枝、卷草、波浪纹;有自由活泼的折枝纹;有菱花形、如意形、莲瓣形、圆形、长方形等开光及其开光内的各种适合纹样;有多种形式的二方连续;还有满地形式的落花流水纹、水波荷花纹、通景式的岁寒三友、鱼藻、风景人物纹等。这些多样优美的构图形式,都非常适合器形,达到了器形与装饰的完美统一。
四、表现形式:元青花的表现形式最为丰富,有白地青花、青地白花、青花褂粉②、白描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与印花刻花相结合等,前者数量为多,后逐次之。
五、画法:用弹性好、笔锋尖、含青料多的毛笔,蘸同一种浓度的青料,勾、搨、涂、点画成。少数纹样在某一局部虽然出现了浓、淡二个层次,但不是使用成化时的“分水”③方法所致,同样是用淡的青料搨涂而成的。绘画用笔如画中国画,中锋用笔,酣畅有力、干脆利索。线条流畅,搨、涂、点准确有力,笔触整体而不碎,并可见清晰的运笔痕迹,其绘画工力娴熟,非一般工匠所能致。风格统一却非一人所画,但有出于一人之手之妙,实令人赞叹。在画风上,既具有宋、元磁州窑釉下黑彩粗犷、豪放的风韵、又具有宋、元吉州窑釉下褐彩严谨、秀致的风采。是划时代的陶瓷艺术极品。
六、纹样形象:不论是写实的还是变化了的图案形象,都特征鲜明,十分隽秀。如常见的牡丹纹,花叶、枝干都比真实的牡丹概括、形象生动,强调花与叶仰覆、正反、转侧的变化,枝干顿挫粗细的变化,枝干两边画有生动的叶芽、小叶,同时出枝有法、穿插有章,画面生气盎然,极尽变化多姿,富有节奏、韵律美。又如龙纹,小头、细颈、长身、尖尾、鹰爪,肩披火焰,奔腾于云水之间,体态优美,英姿勃发,雄健有力。元青花中的人物,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衣纹用笔飘洒,陪衬的景物切题,情景交融,几近完美。
在元青花中,有不少独特的纹样形象和画法,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殊性,现列举于后:
1、莲花瓣尖,呈麦穗状,有的在瓣尖点涂一笔浓料,有的在瓣中央点涂浓料。
2、牡丹纹,花头有正、背、侧、仰、覆的变化。叶大,叶尖多有转折,很生动。有的在牡丹花的花瓣和大叶上,刻出筋脉,再搨涂青料,富有变化。
3、缠枝莲的叶呈丰圆的二或三节葫芦状,偶有莲花的花心画成石榴状。
4、缠枝和折枝花的枝干较粗,有粗细、顿挫的变化。枝如画竹,干中有节,干的周围有一笔画成的小叶和尖状嫩芽,用笔生动有力。
5、云肩丰圆,子母线双构三层,大而尖,大云肩内画满了水波荷花、鸳鸯、玉马或云雁、花卉、瓜果等适合纹样。
6、莲瓣之间多互不沾连,莲瓣内部多画卷草或杂宝、折枝花等,亦有仰覆错开排列的。
7、龙多三、四爪,五爪很少。有双角、独角。头较小,细颈,体细长,尾尖或呈火球状,生动有力,雄健威武。龙纹必衬海水或云、火珠等。
8、凤头似鹦鹉,有一至七尾不等,也有尾成卷草状的。
9、波浪纹浪头大并呈姜芽状,间有浪花和旋涡,故称姜芽海水。
10、菊花多单层瓣,亦有少数画工精细的双层瓣。
11、青花中的竹石纹,似受元代画家赵孟頫、李衔、柯九思、倪瓒、顾安的影响,竹叶多向上,笔法沉稳劲挺、遒劲飘逸。
12、画卷草,圆转自如,是一个纹样单位接着一个纹样单位画的,明代永乐以后多先画中心骨线,再在骨线的波谷中加上卷草。
13、大盘、罐上画的鱼藻纹,青、白、鲤、鳜,肥大活跃栩栩如生,为后世所不及。水草如画须发般地整齐排列,富有节奏感和流动感,装饰性很强,似磁州窑的黑彩画法。
14、以石、竹、芭蕉、花卉、瓜藤等组成盘心纹样,均很活泼,后不多见。诸如此类,难以尽述。
七、装饰特色的形成原因:元青花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烧制非常成熟,装饰艺术很高,风格独树一帜,有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种种原因,本文不作具体分析。现仅就装饰纹样的继承和借鉴对象,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一、继承、发展了宋、元景德镇优秀的刻、印花纹样;二、吸收了磁州窑系、吉州窑釉下彩的绘瓷技术和优秀传统纹样;三、受元“平话”、“杂剧”中板画插图的影响,青花历史故事人物画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四、借鉴了同时代的绘画;五、模仿了当时织绣和金银器等姐妹艺术中优秀的流行花纹。
元青花的成功烧制,丰富了陶瓷装饰,结束了以往以单色釉,刻、印花为主的装饰局面。创造了极为优秀的装饰语言,为青花艺术的继承和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拓了青花瓷发展的广阔前景。由于元青花瓷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内外,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景德镇也随着青花瓷畅销更深入人心,为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历代青花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硅酸盐学报》1978年第6卷4期。
○2青花褂粉属青地白花形式,白色的花纹在画青花之前就刻印出形象,青花上釉烧成后,如堆粉般凸起,故名。
○3分水又叫混水,即先用深料沟出纹样轮廓,再用能含水的鸡头形羊豪笔,蘸不同浓度的青料在轮廓内染,使花纹分出浓淡层次,产生多色阶的艺术效果。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