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究鲁迅就是研究当下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2-25]
“鲁迅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研讨会举行,专家提出——研究鲁迅就是研究当下
“研究鲁迅就是研究当下”,在12月18日-19日上海同济大学举行的“鲁迅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鲁迅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针对当下鲁迅研究和教学普遍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的这一论点,引起与会者的普遍认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认为,当下的鲁迅研究正在朝着一种僵化的惯性向前发展,表面上看,我们正在塑造着一个丰富的无所不包的鲁迅形象。然而我们却看不到这个鲁迅,哪怕能在某一点上和今天构成对话。他表示,鲁迅研究之所以缺乏活力,就在于我们不对话、假对话,这应该引起研究者的警醒。他同时对大学现有的知识谱系,能在多大程度上阐释鲁迅提出质疑。“从根本上看,当今大学的知识谱系与鲁迅思想就有着某种隔阂。我们自以为有了一定的知识,就能手到擒来解释鲁迅,实际上无非是把人家方方面面的研究归归拢,缺乏自己深刻的创见。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鲁迅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大学体制理当有一种反思和醒悟。”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张闳指出,当下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鲁迅正被日益“妖魔化”。在课堂上,教学者解读鲁迅时,往往都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沦为了政治概念和社会批判的载体。他举例说,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本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有的老师往往着力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这一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青少年原本可以从中体味语言的精妙、灵活,却只能在这样的阅读“重压”下,索然无味。
在一些专家看来,在鲁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可能是如今教材酌情减少鲁迅作品的重要原因。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也在中学校园流传,鲁迅作品已成课堂“鸡肋”之说日上。
针对这种现象,有专家认为,时代变迁,鲁迅那个时代的社会因素已不复存在,势必给当下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的“过时”。作为现代白话文经典,他的作品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其重要价值。而“与时代脱节”这个说辞更是荒谬。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来看,鲁迅始终与我们同在,他多少年前提出的问题,他对现实的批判,如今依然有可借鉴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使鲁迅思想与当下中国的问题,及我们的文化建设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对话关系。
因此,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家琪表示,研究鲁迅,我们就要让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生活”在我们中间。对于今天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味鲁迅作品?同济大学教授黄昌勇教授认为,应将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教学第一线对接。学术界对鲁迅生平、作品的新发现、新解读等,应及时地引入课堂予以介绍,青少年在课本字里行间认识的,可能就是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的鲁迅。
成立仪式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和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周令飞共同为“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和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开展学术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社科研究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鲁迅思想系统研究”的课题。
作者:傅小平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