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唐山人创作《清明上河图》泥塑雕刻群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2-11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世界级名画,由宋代大画家张择端创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如今,画中那屋宇林立、市井喧嚣的繁华场景,竟被一位唐山市民“搬”进了陡河岸边的麻龙湾庄园。 

  昨日(12月10日),记者在位于唐山市丰润区的麻龙湾庄园,目睹了这组长300米、宽60米的泥塑雕刻群。透过薄雾远远望去,《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的繁华盛景已依稀重现在眼前。车马行人南来北往,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达官显贵流连市井,房屋、漕船鳞次栉比,场面颇为壮观。置身其中,如同游走于那幅精美的画卷,与众多“画中人”摩肩接踵,相映相融。看着眼前怀抱孩子拉着家常的妇人,挑着扁担喜笑颜开的小贩,以及正在追逐戏耍的顽童,让人不禁想要凑上前去,听听他们的谈话,问问那时的物价,看看那时的游戏。 

  据了解,这组雕塑中的人物身高,按照实际生活中人们身高的三分之二来确定,雕塑中的房屋、漕船的大小,也按照这一比例来推算。泥塑群的组织者、投资人名叫秦仕平,是丰润区小有名气的建筑商,自幼喜爱绘画、泥塑。2007年,他萌生了将《清明上河图》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让这组泥塑群落户陡河岸边的麻龙湾庄园的想法。此后,他便潜心研究画作,四处寻访泥塑高手。从去年年初开始,他带领数十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作。 

  如何将画中小如豆粒的人物生动逼真地再现出来?如何将画中并不完整的东西完美地展示出来?为此秦仕平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画中的房子有的只有房顶,有的人物只有侧面或背面,可是,人们在画中看不到的这些部分,我也必须在泥塑中完整地表现出来,这是很费功夫的。”秦仕平说。 


  据他介绍,从完成画中每一个人与物的构思到成形,需要经过搭建钢筋骨架、堆泥、塑形、修饰、防雨防晒处理等几道工序。而在各式各样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是最难把握的。“画中的人物男女老幼皆有,衣着形象不同,表情神态各异,传神之处关键在五官,尤其是眼和嘴。其次是手和服饰的质感,比如穿什么样的衣服,走路时会出现什么程度的衣褶;头巾、衣衫被风吹起部分的长短、薄厚都有讲究,一定要尽量贴切,才能给人以真实生动的感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对不满意的作品返工重做的事情,这样即便是速度最快的工人,做一个泥塑人物也要四天左右的时间。”

  据了解,目前秦仕平和工人们已完成了《清明上河图》中主体部分的200多个人物,部分车马、船舶、房屋、桥梁、城楼等,整个工程已完成了一半以上,预计到2011年可全部完成。(记者 红珊)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