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在继承和发扬康熙、雍正时期瓷器艺术的基础上,乾隆瓷器进入了创新阶段。乾隆皇帝热衷于汉文化,嗜古成癖又爱好舞文弄墨,他曾对不少传世瓷器题诗作跋,予以褒扬;另一方面他又主动聘用洋人艺术家,吸收西方文化艺术,推陈出新。在他的倡导下,乾隆时期创造了许多瓷器新品。
这尊虎眼耳三足香炉,是由景德镇窑烧制的官窑器,底部有方方正正的六字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文印章款,非常规矩。炉身高8厘米,直径13.5厘米,腹径8.5厘米,造型古朴典雅,里外满釉,为豆青釉,釉色匀净,釉汁肥厚光润。炉足底尖上露有一点点灰白色胎骨,三只乳足上各有一个小气洞,仿佛在告诉人们这三足是空心的。从工艺上讲,空心足可使香炉更加轻便灵巧,更容易烧透。
虎眼耳炉,又称桥耳炉,明代宣德皇帝曾将此种炉赏赐工部尚书和国子监祭酒。香炉形状取意博士讲经,士人围绕拱桥洗耳恭听之意。桥的含意为媒介,可通达妙境,后世官宦商贾士族都十分喜欢这类造型别致的虎眼耳炉,并作为吉祥之礼器而广为使用。
豆青釉,瓷器釉色名,为传统的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可上溯到原始青瓷。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釉色,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代以前的豆青釉接近黄绿色,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到清代才发展到纯绿色。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有些器物还在青釉的基础上施以其他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在淡雅的釉色衬托下变幻出多种色彩,使其更加艳丽妩媚。
据《大清会典》记载:“祭器用陶必辨其色。”在清朝单色釉的诸多品种中,只有青、黄、白、红、蓝为主色的单色釉可以用作祭器。当时规定天坛用青釉瓷,地坛用黄釉瓷,日坛用红釉瓷,月坛用白釉瓷。祭器的色泽必须与祭典的主题相符合,与皇帝、官员、乐手的服装相一致,用以烘托隆重的气氛。
豆青釉,属于单色釉,可用于祭天的礼器。祭天是历朝最大最高规格的祭祀活动,君权神授,天地感应。乾隆时仿龙泉窑的青釉器,已发展成为粉青、豆青、冬青、霁青、天青、天蓝、橄榄青、月白等一系列釉色。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统称为“青色”。例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清末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色彩的不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也寄寓着作者的个性、喜好以及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我国历代使用的青釉都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加了氧化铁的色釉,在氧化焰里烧成黄色,经过还原焰变为青色。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成色有很大关系。如古代的越窑、婺州窑青瓷釉料中铁的含量高,故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青色。 (钱汉东)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