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藏家论道

马未都谈流失海外中国文物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1-07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姜华:大家好,欢迎收看《天下天天谈》。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欢迎您,马先生。

马未都:大家好,主持人好。

姜华:谢谢,我知道您最近特别忙,因为去了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刚刚从英国回来,今天我们请您给大家揭秘一下散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其实我之前也掌握了这样一个数字,说流失到中国境外的中国文物大约有164万件,这个数字对我来说很惊人,不知道您有什么体会?

马未都:我觉得这个数字不只这个量,因为它这个统计的可能还是限于博物馆的一些公物的收藏,因为民间很多,欧洲非常地多美国也非常多,民间的收藏。

姜华:好,我们先通过一段小片来了解一下。

小片1: 新闻事件:

2009年05月30日晚,北京亚洲大酒店三层的拍卖大厅已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保利集团正在这里举行中国绘画艺术拍卖专场,

这次拍卖会上珍品云集,清代顺治、康熙等八位皇帝的15件书法作品,从日本回流,集体在京亮相,但是最引人关注的拍品,是宋徽宗的真迹--《写生珍禽图》,据专家介绍,宋徽宗存世的作品很少,已知的只有十余件,而这件也是目前被发现的存世最为完整的一幅。这幅稀世珍品在7年前,以2530万元创造当时中国绘画拍卖成交的世界纪录,当年拍得此画的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委托保利拍卖公司,在这次春季拍卖会上进行拍卖。

当晚11点42分,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以3800万元的起拍价开始竞拍,最终由572号买家以5510万元竞得该画。这件国宝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故乡。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流失到境外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海外民间的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约1700万件。这些曾经代表着中华民族辉煌的珍贵文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

姜华:我知道您在外国参观大博物馆的时候,其实也是非常关注中国馆的,那这次是不是去大英博物馆是不是也格外关注中国博物馆?

马未都:是,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是常年展出,在大英博物馆90多个展馆中,中国馆和埃及馆和希腊馆属于面积最大的馆,给我们的地位应该说非常高的,它是在这个正面走到头的这个位置上。

姜华:大英博物馆也被认为是除中国之外,世界其他地方藏有最多中国文物的一个博物馆,我们先通过一段短片来了解一下。

小片2: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是英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藏品达700万多件,很多藏品价值连城。在众多展馆中,埃及艺术馆、希腊艺术馆、罗马艺术馆和东方艺术馆最引人注目。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 2000件。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等,这些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类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比比皆是,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姜华:那刚才短片里展示了一些比较珍贵的中国文物,那您去博物馆参观,您觉得最有价值的中国文物是什么?

马未都:我觉得价值高的非常多了,你说最有价值又很难去比较。比如我们常说景泰蓝,其实西方人认为景泰蓝特别代表中国文化,过去在旧国的时候,在清朝末年到民国的时候,西方人认为古董店里要没有景泰蓝就不叫古董店。

姜华:就觉得缺了这个,缺一不可,你不能缺这个。

马未都:除了故宫,中国有景泰蓝收藏的只有三个馆,主要是故宫,其次是西藏博物馆有一批,还有南京博物馆有一点,剩下的博物馆里都没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收藏?过去就都流往国外了。大英博物馆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宣德的景泰蓝,那一个大罐。这个有点儿出乎我的想象是什么?因为我早就知道这个罐子,当时也看过尺寸,但是看尺寸跟看实物有时候不一样,它会忽略我这次一看我说这够个,这么大个,非常大,后来我说你们这个太重要,我还跟他们博物馆的人,因为大英博物馆主管都陪着我,我说你们应该把它举高一点,视觉感觉会高一些。他搁的偏低,他们说这个很重,搁太高了有很多问题,所以就搁在玻璃柜子的最下层,我蹲在那跟它照了一张相,那很有意思的一张照片。

姜华:那除了景泰蓝,别的有价值的文物呢?您印象深的呢?

马未都:多了,比如宋代磁州窑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枕头,这个枕头是一个狗熊,画了一个熊,这个不是简单的画一个动物,它脖子上有一个链子栓在了一个桩子上,这就表明了当时的马戏的一个成就,它已经不是简单地画一个动物了,它跟人类的文化结合起来了。一说起马戏,当时我们过去有很多的这样那样的记载,是很多的。但是这算是一个实物,有一个证据证明我们当时训熊已经达到一个高的技巧了。因为训练动物也是一个技巧,而且训熊在人类的马戏史上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叫马戏?先训马,马好训,咱们没见过马提起来,后来发现这马能抬起蹄子来,觉得比较好玩。熊为什么大家对它有感兴趣呢?第一熊比较憨厚,第二它跟人有类似的地方,比如它可以后肢直立,那么一看跟人类也差不多,所以人对熊的这个驯服包括训马戏有很多。那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据。

姜华:那马先生您去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参观,您觉得或者说就他们有没有一个共识?这个镇馆之宝是什么?咱们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马未都:就是戴维德基金会的那一对元青花大瓶。元代青花大瓶,就是我们所有元代的青花的鉴定,是以那对瓶为准的。就是揭开元青花之谜是因为这对瓶的出现,我们今天元青花在全世界沸沸扬扬,在国内都知道这是国宝级的文物,但是以什么为主?以那对瓶为准。

小片3:元青花大瓶: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瓷器都具有不同的风格,青花瓷到了元代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无论烧制工艺或艺术水平,都有了独特的创新,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由于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所以价值极高,异常珍贵。

马未都:大英博物馆给他专馆展出,场面非常宏大。这瓶子就搁在门口,我一进去先跟这瓶子照相,这个瓶子对我来说,从器物上,从陶瓷上讲那应该都不能算国宝,算世界宝,顶级的,一个是尺寸大,60多公分,保存非常完整,有确切的纪念。而且我还意外地知道一个细节,就是戴维德博士当年收藏这个东西并不一帆风顺,我老认为他有钱,当时大财主,他是一个学者,就是他家里是很有钱,所以他买了很多文物,可是他当时买这瓶子的时候,他只买一只,这是我过去不知的。

姜华:那在什么时候?

马未都:另一只他盯了人家盯了五年,人家一开始不卖的,这个东西被分散了,结果他用五年的时间,加了很多钱才把另外一只凑成一对。买来,凑成一对,这个算是奇闻异事了,

姜华: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当中看到,为了使一只价值连城,然后就有意的把另外一只毁掉,这很有可能在现实当中发生的。

马未都:那也有可能是这样,这是对艺术上的一种杜撰。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很多概念特别根深蒂固都是成双成对,什么东西都是一对好。这个东西如果本身是一对,你人为地把它分开了这确实有问题。如果当年,戴维德当时说我有一只就得了,那只我也不去追,还要多花很多钱,那这个东西真的很难再合在一起,他是一个学者,他不是一个一般人,他对中国文物研究深刻。

姜华:那我还可不可以问一下,这两个瓶子现在价值几何?还是已经很难估量了?

元青花大瓶已成无价之宝

马未都:它是这样,这个价钱肯定我们没法估,它没有进市场我们估不出来,但是有一点告诉大家,如果这两个瓶子进入拍卖,如果在全世界范围内拍卖,立刻打破中国文物的世界纪录,这是任何人都没有质疑的,它到底能卖得多高谁也不知道。

姜华:现在记录多少?

马未都:现在记录是,全世界的中国文物的记录人民币2.3个亿,一件瓷器,这还一对呢,又大,又比那大。

小片4: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创造了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格。瓷器上面的图案来自《战国策》“鬼谷下山”的故事,这尊瓷器出品于我国制作青花瓷器的顶峰时期,历经约700多年保存依然完好,精美绝伦。

姜华:那在世界其他地方,或者说我们国家故宫还有这样的瓷器吗?

马未都:没有,我们国内也没有,而且全世界就这一对。

姜华:因为我知道大英博物馆里还有很多敦煌的文物,那您这次去看的时候有没有格外注意这些文物?

马未都:它敦煌的文物有没有展览的一部分,重要的都没有展览,我是在库房里看了,他们因为知道我去,特别把库房打开给我看,保护的非常好丝制品,我原来也没见过。敦煌那些东西我们在国内见过一些往往都是纸制的,都是经卷,经卷当时量非常大,就是唐代以来的留下的非常多,但是丝制画画的非常少。这些东西在大英博物馆,等于是中国最早期的,那是确切无疑是唐代的山水画了,像我们再早的,游春图什么的,这个是不是还有一些争议,但是唐代的这些画,包括宗教上的这些绘画,包括颜色都非常鲜艳,那是确诊无疑唐代的,我们看了很多张,非常认真在那那,

女史箴图惊现库房深处

姜华:您说到去了人家的库房,可以看到一些游客或者说普通观众看不到的,除了您刚才说到的这些私自的经卷,还有其他的吗?也是库房里才有的,别人看不到的?

马未都:库房里最后我们看了那个什么,中国最著名的国宝在大英博物馆,举世闻名的就是就是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我国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专业画家,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之作,也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问世起就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后人也多有临摹。现在世界上仅存两幅临摹品,一幅在北京故宫收藏,另一幅隋唐时期摹本藏于大英博物馆,是罕见的艺术珍品。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馆至今,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中国文物。



马未都:他们拿出来给我看我也比较吃惊,因为它要做很大的准备,它不像我们想象,它是一个手卷,你听着很简单就是个手卷打开看不就完了吗。这个手卷已经完全固定在一个板上了,这个版大概有个四、五米长,两块,他要从库里提出来挺麻烦的,非常平整也不能起下来了。能起下来它不起,因为起下来以后,每一次折卷都对它是伤害。你想想那也是一千多年的东西了,丝制品到一定年限会发脆,你每次打开关上都是很危险的,所以他干脆就把它展平。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