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观点

绘画是我生命的痕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1-05
沉寂画坛10年,潘公凯近日以“静水流深”亮相中国美术馆,再次技惊四座。画展“静水流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中国水墨画上厚积薄发的潘公凯。而之前,我们更熟悉的则是作为教育者的潘公凯,因其相继担任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两所著名艺术学院的院长,而在教育界声名赫赫。

“我始终把自己的作品和其他的事情一样,看成是我生命的痕迹。”潘公凯说,语气中除了一份作为艺术家的超脱,更有一份作为教育家的认真和执著。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绿色绘画论”的提出,标志着潘公凯学术研究的“生态意识”与逆风前行的文化自信,到最终确立了“格调”说作为近代中国画价值中心的重要地位,由于多年美术文化的积累和艺术理论的诸多著述,潘公凯已被外界公认为学者型画家。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趣为最高境地。”潘公凯的父亲、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曾一语点出中国画之根本。受其影响,潘公凯对国画创作理论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始终将“格调”看作近代中国画的核心评判标准。此次参加“静水流深”画展的40余件作品,涵盖了他自称“大笔大墨”的大幅晕染作品,也包括了灵动洒脱的水墨小品与意象书法作品。

潘公凯的水墨画用色很少,从摄取月光水影间寂静空幽之境的《月初堕》,到抒写乡野水泽中千古寂寥之情的《仲夏之梦》,再到收放自如、元气淋漓、长40米的水墨长卷巨构《野水空山图卷》,画面的构成性的布局所彰显的结构美,与充满抒情意味的笔墨情趣紧密交融,兼具理趣与情韵,突显出他对“神韵”、“意境”、“格调”的独特追求。

专业人士指出,此次展出的水墨画,显示了潘画由早期的灵巧、洒脱到现在的淳厚、力透纸背的变化,是潘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种全新尝试,是在绘画思想上对一种中西文化碰撞的倡扬,是对中国画独特发展路线的探索。正如中央美院的一位老教授所言,此次潘公凯的画展是以文史哲为创作根基,显示了创作者很高的文化思考、学术辨识和艺术品格。

潘公凯在为其父潘天寿的画册《寻求精神性》所作的代序中写道,“精神性是艺术品的价值之所在,而精神性又不能只局限于艺术家个体的精神性,它必须融会到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中。”毫无疑问这种精神性正是潘公凯画展的核心追求。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