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藏家论道

陶艺家与材料的关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0-29



)标签:汝瓷 陶艺 陶瓷艺术 李菊生 中国 周国桢 材料 创新 钧瓷饶中亮

大家都知道,陶瓷是火焰与泥土的艺术.因此,对待泥土,陶艺材料的态度,就会对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一个有意思的比喻,中国人是材料的老子,日本人是材料的儿子,美国人视材料为朋友。这当然只是一种比较形象化的表示而已,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看到一些端倪.

先谈一下日本.日本人对材料的态度,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中国的五大名窑,绝对被视为陶瓷的起源和正宗.此外,凡是有历史渊源的窑口,均有深入研究与实践.现今对中国建盏的研究,日本人如果说不领先与我们,但从其藏品的规模,质量和现代仿烧的技术上,也绝对不在我们中国之后.中国的汝瓷,我们中国人以汝瓷无大器,汝瓷无整器,历来不以为意.但是近年来汝瓷的残片价格飞升,和日本人的疯狂抢购不如关系.曾有日本人专卖组团,到中国河南的汝州收购.我们河南的汝瓷官窑保护区,喊了几年了,还是遥遥无期,可人家却利用我们文物保护过程中的灰色地带,悄悄地收购.一位古董商人告诉我,曾经有几位年青的日本姑娘,高价买了几个指甲盖大小的瓷片,竟然欣喜若狂.她们要将它们用高档的装饰材料制成首饰,因为骄傲.日本的陶瓷艺术家,经常来中国的产瓷区,以中国的传统工艺烧造日本的器型.我就藏有一位日本陶艺家和中国的钧瓷大师任星航合作的钧瓷白瓶.做工之精细,开片之完美,釉色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日本陶艺,以高古,典雅为上.

美国作为现代陶艺术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其制瓷历史相对较短,亦少了不少条条框框.陶艺,不是少数专业艺术家的手艺,而是大众的艺术.主要大学都开设有陶艺课程,教授除了教学和著述立说,还进行大量的艺术时间.著名的陶艺教授,还利用空余时间,开班授课,招揽的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陶艺方面的经验,不分年龄,无须学历,只要有兴趣,均可以报名.一个两周的班,也仅仅三百美元而已.在那里,你可以和世界著名的陶艺大师亲密接触,甚至有机会共同创作.材料,可以自行选择,作品出来,自然五花八门,个性十足.

再回到我们中国.我们千年形成的制瓷传统,使得大多数陶艺术家对材料的态度,是一种约定俗成般的麻木与傲慢.大多数所谓的陶瓷艺术大师,现在根本不用拉坯,上釉,更不用说更基础的程序了.他们会不会大部份的制瓷工艺,对他们来讲,已经并不重要.胎子,只要到作坊里边拿现成的,如果需要做一些异型综合装饰,也极少自己亲自动手,动动嘴让工匠们做就是了.泥土的本性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材料已经成型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材料是不能有个性的,因此也要完美无缺,至于自己的再创作,反而无关紧要.所以,当代中国的陶艺,和日本,美国都不同,但是有缺乏自己的特色,非常之沉闷.和当代中国油画和国画的勇于创新相比,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在当代中国,对陶瓷材料有深入研究,并身体力行者,周国桢教授为先行者.早在一九八六年,他在"美术陶瓷的新风格和粗质材料"一文中,就指出,陶瓷这种材料,它的多样性、耐久性是其他材料难以代替的,它完全不会辜负一个艺术家的才能。美术陶瓷的主要功能就是审美,美是核心和灵魂,美术瓷的内在质量要求不能和日用瓷同日而语。当前日用陶瓷原料的加工是越细越好,釉面倾向于越亮越好,这不仅不能满足艺术瓷表现上的多种需要,而且提高了成本,同时艺术如果蒙上了一层虚假的东西,就不是美的。材质的贵贱和艺术效果不成正比例,好的材料若造型艺术水平低可表现为低级的艺术效果;低级的材质在真正的艺术手里可以表现出高级的艺术效果。关健问题是“因材施艺、匠心独运”,要看材质与表达的对象是否吻合。陶瓷艺术品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晶,科技为陶瓷艺术开拓了广阔的表现天地,艺术又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成果。但是,有时艺术越讲究科学,就越没有艺术性,因为科学和艺术是二种不同的追求:科学追求的是逻辑之统一、规范、数据;而艺术追求的却是情感,是多样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如钧红釉,从科学技术要求上讲,是色面均匀,光泽度好,色素是否达到了标准;而艺术恰恰要求的是节奏,是浓淡深浅的变化。陶瓷艺术上的缺陷美更是这样,从工艺要求看是缺陷、是废品,艺术却可以运用它为艺术效果服务,并可成为特色和优势。如裂纹釉,从工艺要求看是缺陷、失败、然而运用得体,加上色素,又成了古朴、耐看的艺术装饰效果,这就是缺陷转化成的“缺陷美”。不仅可以从材料上去引发这种缺陷美,而且还可以运用技法、操作,烧成温度的变化来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匣钵土本来是用来装置陶瓷作品的,但是周国桢利用这种材料粘性好,一次成形,可以自由地塑造形象的特点,表现手感、手的痕迹,尤其是那种写意式的“意到笔不到”的手法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因而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周国桢是匣钵土创作的作品,都有表现单件原作的意味,造型尺寸可能相同,但是绝少完全重复.

另一位在陶瓷材料上用功甚深,颇有建树的是李菊生教授.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李菊生就投入到对高温颜色釉新技术的研发当中。他首创“釉中高温色釉”新工艺 -- 是在陶瓷坯体上先罩上一层底釉,在上面用青花、釉里红和各种颜色釉以及烟黑暧褐色油料进行彩绘装饰,完成后再吹上一层透明釉,用1320度左右还原焰烧成。这种技术的问世,拓展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材料领域,大大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语汇和表现手段,把艺术陶瓷的装饰材质提升了一个档次。研发成功后,利用这种独创的高温色釉技术,李菊生创作了非常广泛的陶艺题材,描写人物、衣裙、山石、走兽,均有突破之举。如在创作仕女题材的作品中,李菊生充分利用红、紫、兰色表现柔软的裙衣,女性的妩媚贤惠,跃然欲生;而在创作鸡、猫头鹰等禽鸟类题材的时候,李菊生又活灵活现地把蓬松羽毛的质感表达出来,充分展现了泥与火的神奇魅力。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