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雪藏半世纪艺术群体荣光亮相:陈琦集结"罗训班"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0-24



马锋辉馆长(右)从金一德教授手中接过捐赠给浙江美术馆的博巴油画《人体

罗马尼亚画家博巴的“油画训练班”在中国现代油画艺术发展进程中,有一段绕不开的历史。在20世纪的50至60年代,文化部先后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举办了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罗马尼亚专家“埃乌琴·博巴油画训练班”。“马训班”对新中国油画教育与创作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培养出靳尚谊、翟建俊等一批著名画家。但“罗训班”的要义却因原来对它缺失认知、价值判断扑朔迷离而鲜为人知。

而事实是,博巴的艺术思想和教学体系不仅直接造就了金一德、徐君萱等不同于苏式的画家,而且对浙江油画乃至中国80年代开始的绘画艺术新的多元探索,亦具有重要的影响。博巴的文化思想、艺术观念、表现手法通过“罗训班”学员的教学实施,启迪了一代代后学:杨力舟、罗中立、叶永青等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场。

“半个世纪前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如今已是70多岁的古稀之人。我们‘罗训班’全体同学今天能相聚在这里举办画展,我代表全班同学向为此付出巨大心力的策展人陈琦女士鞠一躬。”在10月20日于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的由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江水如蓝——博巴油画训练班文献展”上,当年“罗训班”学员、中国美院金一德教授由衷地表达了在场的12位“罗训班”学员的心声。金一德教授把珍藏的博巴老师的油画作品《人体》,12位学员把12幅作品以及35万字的博巴油训班历史文献资料捐赠给浙江美术馆。《博巴油画训练班研究》文集同时首发。

走进5、6号展厅,从一幅幅作品中,能鲜明领略到“博巴油画训练班”这个艺术群体就理念先觉,勇于开创,打破成规,独立风格的艺术践履和取得的不俗成果。“本次展览,是‘罗训班’这个艺术家群体最大容量、最完整丰满的文献性展示,也是策展人陈琦几年来对博巴油画训练班这个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经典事迹的深入研究的成果展示”。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介绍,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教育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外国专家训练班,除了50年代在中央美院举办的苏联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就数1960年至1962年在当时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油训班。这两个油训班提供了不同的基础训练的模式,又共同地指向了当代的艺术创作。

“今天,值此中国与罗马尼亚建交60周年的吉庆佳期,在浙江美术馆隆重举办博巴油画训练班文献展、座谈会,以激起后人对那段开明历史的尊重和敬意,挽回曾被简化的绘画艺术在那个时代的集体荣誉。”

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身为美术院校“最受学生欢迎”的陈琦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联络、走访每一位“罗训班”学员,搜集整理大量文字资料,历时3年完成此次展览并出版了《博巴油画训练班研究》。她说,博巴是罗马尼亚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博巴当年对中国油画近乎千人一面,无个性、创造性可言的状态感到遗憾,认为太不重视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风格的研究。他强调艺术的独特性、开创性,尊重每个人的艺术个性,主张艺术多样化观念的内涵。由于博巴的艺术思想、观念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味,因而受到主流意识的抵触。其文化思想、审美观念、绘画形式、教学理念被视为异端。“文革”十年,“罗训班”的14位成员各被分流,有的从事政务;有的在部队服务;有的去了基层群文系统,疏离了学院和专业教学工作,演绎了鲜为人知的更为边缘的艺术光景。

陈琦表示,自己本着尊重历史、正视良知和道义的学术态度来梳理、阐发某种理性主义的思索和现实主义的诚实,尽可能准确地传达智者们的智慧。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罗训班”14位学员已有两位告别人世。当12位老同学在画展上重逢,纷纷合影时,陈琦激动不已,她说,这是我的愿望,我努力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