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误区 作者: 饶中亮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10-2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艺术品收藏.但是,媒体上一些流行的所谓”忠告”,对广大的收藏爱好者,特别是没有任何收藏经历的普通群众,实在是有误导之嫌。现列举一二,请大家深思:
1. 收藏就一定要收精品。何为精品?实在是见仁见智,但一旦把这”精”字神化,那就变得偏持。例如收藏画作,尺幅要大,画面要精致;收藏瓷器,要不磕不碰,完美无缺;收藏家具,要红木花梨,柴木不能入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按照这些标准,可以说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根本就没有可能广泛接触到这一类”精品”, 即使接触到了,价格也绝非一般人能承受得了。我并不否认那的确是好东西,问题是,这个命题.首先是把收藏的目的绝对化为一种收藏的手段,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收藏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能在艺术史上得到充分肯定的艺术家,尺幅大的作品值得收藏;但其小品或随意之作,也一样值得收藏。
2. 过分强调市场价值而忽略了藏品本身的人文价值。现在的所谓淘宝鉴宝节目更是对这种拜金主义的苗头起到推泼助澜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近代和现代史在浩瀚的历史银河当中是极为璀璨的一页。可笑的是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往往以年份不够而不予理睬。而与这种所谓的专家意见恰恰相反的是西方严肃的收藏家们在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从中国大量收藏当代文物。三十年前的文革时期,是我们的所谓文物专家不屑一顾的,但西方国家的收藏已经是非常系统和完善了。我们现在身处的改革开放时代,被评价为艺术创作最活跃和辉煌的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创新意识。比如当代中国陶瓷,在日本就有专门的博物馆收藏。而我们中国却没有一所这样的博物馆。好在有几家拍卖公司开始了常规拍卖,却远远没有到达其应有的市场价位。
3. 忽视学习知识,引导人们“捡漏”。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用很小的代价换来价值连城的珍品是根本不可能的。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或者比较低廉的价格收藏到好东西的人,恰恰不是靠运气,而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知识的积累和常年在市场上的磨练。可笑的是有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收藏上小有成绩时候,却开始大谈当年自己是如何捡漏,这样的专家,到是应当引起初涉收藏的人的高度警觉。没有丰厚的知识做储备,而是天真地想靠某些专家的提点就可以发财,这也是一种“捡漏”的心态,往往是得不偿失。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