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陶瓷艺术界呼唤正直的批评家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4-21
 近年来,随着知名拍卖行现当代陶瓷艺术品的拍卖,以及在香港、北京、广东等地多次现当代陶瓷艺术精品展销会的成功举办,使现当代艺术陶瓷成为了新的投资、收藏热点。但在繁荣的艺术陶瓷市场表象背后,笔者却发现了一些与陶瓷艺术市场发展不太和谐的地方--市场缺少艺术批评家(评论家、鉴定家、审美家),尤其是正直的批评家。

  众所周知,艺术品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必须依靠正常的运行机制,艺术陶瓷市场也不能例外。笔者认为,陶瓷艺术品市场的运行机制应由陶艺家、收藏家(投资家)、批评家(评论家、鉴定家、审美家)和中介机构(经营者、经纪人、拍卖行等)组成,且缺一不可。

  从研究中笔者发现,我国虽然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周国桢、李菊生等众多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美术教授,可谓"大家"云集,但与国画、油画批评家的知名度、广泛度相比,陶瓷艺术界却没有几个响当当的陶瓷批评家;即使与陶瓷艺术家数量相比,陶瓷批评家的人数也少得可怜,批评家的弱势地位,也给艺术市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从目前陶瓷艺术市场的表现来看,陶瓷艺术品价格体系较乱。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瓷商或经纪人素质低下,与陶艺家里应外合,哄抬价格;二是一些批评家、新闻单位的人员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推出的一些名不副实的"名家"、"名瓷";三是收藏家(投资家)或经纪人文化审美品位不高,缺乏应有的艺术素质,盲目购藏;四是陶艺家对作品价格标准掌控不严,同样等级的作品,代理价、收藏价、朋友价差别较大,而这些作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后,自然导致其市场价格紊乱。这些原因当中,批评家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笔者认为,批评家是陶艺家和收藏家(投资家)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他一方面指导着陶瓷艺术家的创作向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引导着投资收藏者朝正确的文艺市场方向进展。正直的批评家能依据艺术史和当代文化审美尺度的标准,正确把握陶艺家的成败得失和评定陶艺作品的优劣。在艺术市场中,批评家的生命力就在于是否有较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良知,以及艺术的敏锐性和独具慧眼。

  客观地讲,我国也有一些陶瓷评论家,但综观他们的评论文章,歌功颂德的多,严肃批评的少;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评绘画的多,论工艺的少;评颜色搭配的多,论构图层次的少;对艺术家个人评价的多,而对我国艺术市场整体评价的少。还有一些美术高等院校的教师、新闻单位的记者也在充任评论家。由于这些人在评价艺术品的成败得失时,依据的只是朦胧的、感性的审美表皮,远未上升到确定性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论高度去审视把握作品优劣,极易误导收藏、投资群体。此外,一些艺术家雇"枪手"给自己"炒"文章、"抬"轿子,并通过贬低、打压他人的不正当竞争方式,以达到提高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这些行为势必引起艺术市场审美标准、价格体系的紊乱。

  不可否认,艺术家之所以成为"家",其作品定有过人之处。批评家从欣赏的角度进行评价,本无可厚非。但即使是顶级大师的作品也分代表作品、精品、合格品(一般品)、次品。艺术家是人,他也会出于市场原因或心态原因或健康原因等,创作出一般的作品或应付之作,此时如果也胡乱吹捧一气,既不利于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近年来,我国的陶瓷艺术家一直是处于强势地位。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市场经济的运作,使他们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作品少则万元,高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他们住别墅、开名车、出入高档会所,用景德镇老百姓的话说,"他们都发了".而从事文艺工作的批评家们,花了几个小时进行调研、评审后所撰写的文章,即使发表了也不过区区百元稿费,何况还不一定能发表呢。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而且批评不当还会得罪人,是导致批评家写作积极性不高、"不正直"的内在原因。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