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陶瓷“大师”作品越卖越高之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9-02-16]
自1979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以来,“大师”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国家级大师,有省级大师,有市级大师。
而大师创作的作品价格,近年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捧红”了大师?
为何“大师”满天飞?自1979年以来的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中,共有包括紫砂、瓷器、漆艺等在内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诞生。
除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的工艺工作者还能为自己争取到很多和“大师”相关的荣誉称号。如某些机构推出的“世界陶艺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作品展上也可以获得某某工艺大师的称谓。
据了解,目前,景德镇有多名世界陶瓷艺术大师,1名亚太工艺美术大师, 2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9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多名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49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而景德镇市级大师的首届评选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如此众多的“大师”评选,一时间使得大师如“老板、总经理”称谓一样满天飞,“大师”含金量,大打折扣。
“大师”之所以现在满天飞,据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资深陶艺名家周国桢教授介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称谓与经济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称谓越高,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一名“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在评定“省级”大师后,其同样等级的一件作品价格要上涨2-4倍;而一名“省级”大师在评定为“中国级”大师后,其同样等级的一件作品价格要上涨5-10倍。
谁“捧红”了大师?
在我国,目前“大师”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它并不是技术职称。它只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是国家对个人的工艺美术水平的认可。但是,目前,人们对“大师”有盲目崇拜心理,机械地认为“大师”的级别越高,作品艺术价值越高。
据笔者分析,目前,购藏大师作品的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大机构和大企业投资者。这些机构和企业或为了投资,或为了提升形象、品位,或为了丰富藏品,因此,我们在各地的一些重要拍卖会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如故宫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大连万达集团、北京保利集团等机构和企业在市场上大肆收购大师艺术品。在山西的一次工艺美术展卖会上,笔者看到一位煤老板就像点白菜一样,只将国家级大师的作品一一收入囊中,却不管这些艺术作品的制作工艺、绘制难度和装饰效果。
二是艺术品个人投资者。这部分人在市场上遇上有利可图的大师作品,就会出资购买。一般都是在当地买进,异地抛出,或是异地买进,当地抛出,以赚取差价。可以说,这部分人的操作方式主要是以投机为主。
三是艺术品爱好者、收藏家。这部分人主要是以收藏为主,一旦在市场上遇上大师作品,他们往往会出资收购。
四是用于公关送礼的。 眼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请人办事都会选择用艺术品来送礼,这不仅因为艺术品的价格模糊,更主要是送艺术品显得高雅、有品位。接受方往往容易接受。
相反,如果送钱,往往会被拒绝;如果送保健品之类的,接受方不一定喜欢。而送礼者送“大师”作品,送者有面子,收者也高兴,这也导致“大师”作品价格“水涨船高”。
五是用于家居装饰。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选择艺术陶瓷来装点居室,被人们称之为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纯自然艺术”以及“心和手完美结合”的陶瓷艺术品,逐渐进入了中产家庭。
同样,“大师”的作品,成为了既爱面子、又缺乏鉴赏能力的家庭的首选。
毫无疑问,正是这些不成熟、不理性的投资家、收藏家及请客送礼、美化家庭等群体“捧红”了“大师”!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