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谁是戏剧的真正主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8-08
三、就文化市场来讲,剧作家所面对的不应是直接的票房收入,他所关注的市场内容应是观众,观众的心理和接受

  欲解决观众问题,首先应明了戏剧是为谁而作、为何而作。这是戏剧的一个基本常识,但现在已经成了问题。作为一种艺术,我们现在赋予戏剧过多的功能,精神文明、五讲四美、道德教化,等等,这是从内容上看。在形式上,一部剧中,往往是既强调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又要突出音乐唱腔、地方特色,还有一展主角的歌喉,当然,这些在剧中是可以达到统一的,但各种倾向、各种要求过于明确,无疑会留下明显的人为的痕迹,从而削弱戏剧的表现力。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的门类最多,每一类都可以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一台时空有限的戏剧中,试图将戏剧(戏曲)的十八般武艺全用到,面面俱到,却往往是面面不到,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首先,戏剧不必追求赢得所有观众。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的意义,不惟是在内容、形式、表演上的努力尝试和探索,更主要的是它对自我位置的调适,所谓“小剧场”之“小”,即包含对其接受对象范围的认定。戏剧观众的小众化,并不意味是“大”戏剧的萎缩和式微,而是一种自我的理性肯定,以真正拥有自己接受者、适应不同观众群的审美趣味为前提。所谓该剧迈出的是一小步,对戏剧(戏曲)界来讲是一大步,也正是这个意义上的。

  其次,戏剧的功能与其它艺术一样,不要格外对戏剧过多“关照”,增加其负荷。传统深厚、伦理教化是中国戏剧的两个重要特点。过去,读书的人少,知识传播、伦理教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戏剧进行的,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普及性,因而深受百姓的喜爱。但在当代,戏剧的这两大特点某种程度上都已转化为戏剧革新的包袱,难以逾越。所以,无论是领导、专家,还是戏剧人、观众,都应平平常常地对待戏剧,操平常之心,还原戏剧自我本来。戏剧是艺术,具有社会教育、娱乐功能,但戏剧本身不是教化工具。戏剧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但“寓教于乐”并不是戏剧的目的。由于历史的积淀,中国戏剧有着比较鲜明的教化功能指向,加上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政治对戏剧的“垂青”,使戏剧的艺术性、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新时期以来,戏剧走向还原自我之路,但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其完成的过程还慢慢远兮。

  就文化市场来讲,剧作家所面对的不应是直接的票房收入。他所关注的市场内容应是观众,观众的心绪、情感和审美情趣,他们的喜怒哀乐、好恶取舍。观众学、观众心理学应是作家面对的文化市场的主要内容,寻找观众本来就是戏剧的根本。而如何寻找观众是需我们殚精竭虑的。寻找观众不在人为地标新立异。现在人们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但往往在标新立异的同时,又某种程度地遗失根本--遗失戏剧作为朴素艺术的根本,从而失去观众,也就失去了戏剧的市场,这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的。戏剧目前的处境,归根结底还是由其内因造成的,研究并解决戏剧观众与文化市场这一课题,将有助于戏剧的重建与发展,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完)

摘自:文艺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