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戏剧的真正主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9-02]
一、一部戏剧史,也是一部戏剧观众接受与市场发展的演绎史
戏剧的实现是由作家、演员和观众三者共同完成的,这三者是构成戏剧基本要素的行为者,对戏剧的意义非同寻常。一部完整的戏剧史也应是这三种关系共同的演绎过程。但事实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占据中国戏剧第一位的是作家作品,有的包括演员表演,而戏剧的接受者观众--戏剧的最终完成者百分之九十、甚或百分之百地被忽略了。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以文人士大夫为本位的正统造成的。历史上,这些文人士大夫在文学艺术领域、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居于社会的支配地位,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往往将戏剧与诗词文学同样对待,以一种正统的又是文学的标准评价、取舍戏剧,疏离普通观众,轻视观众的作用,观众的接受、反应成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部分,以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原则为标准的戏剧史描述无疑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准确的。
谁是戏剧的真正主人呢?观众,观众是戏剧的真正主人。而观众与观众接受在现在戏剧史中没有位置,站在接受理论的角度看,简直不可思议,似乎是舍本逐末,但这却是中国戏剧史的不争事实。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现有的戏剧史没有相关的观众、观众接受的文献记载。封建时代接受的主体不是正统势力,而正统势力却掌握史实文献的“生杀予夺”,因而也就难有资料留存,尤其是针对广大观众的更罕见,这样客观上阻碍了后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其次,我们没有明晰的市场观念。过去是农业经济社会,本世纪50年代以后又是计划经济时代,文化和戏剧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并且从根本上受政治的制约,从来不曾有自觉的市场观念。然而,戏剧的市场行为,它的商品属性,从古至今始终是存在的,甚至是鲜明的。
眼下,我们搞市场经济--严格地讲,还是一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两种体制并存,并没有完全走向市场。戏剧市场建立之难,不仅因为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而且戏剧作为文化艺术产品,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还具有精神属性,而精神属性是有优劣高下之分的,并不能完全以市场占有、市场盈利为唯一标准。戏剧的这种多重属性,决定了它走向市场的复杂性和艰难性。而戏剧之发展所面对的,主要也就是处理、解决好这种关系。建立市场经济,按市场规律、原则办事,带动了对不景气背景下戏剧走向市场的研究,也使戏剧史研究走向完整、全面,并将推动戏剧的革新和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未来找准自己的历史坐标。(待续)
摘自:文艺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