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龙口发掘出埋藏五千余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7-09-03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古挖掘,一个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浮现在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东羔村。昨天(9月1日),数十名考古专家仍旧忙碌在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现场。
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为配合龙口市滨海观光大道修建工程,烟台市博物馆与龙口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决定联合对龙口段沿线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前期勘测结果,诸由观镇东羔村遗址被纳入工作重点。从7月22日开始,考古专家进入现场挖掘。
古人的半地式穴居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专家聚集在比较规整的圆形坑前,小心翼翼地清理土层。放眼望去,一个整体被发掘出来的半地穴式的房子,周围分布着均匀的柱洞,中间有一个大柱杵、中心柱。房西部有个晚期沟,东北部有个灰坑。
专家介绍,这些房居遗址集中反映了当地大汶口时期古人的生活习俗,他们所居住的半地式穴居也就是木制的草房。通过这些浮现出来的遗址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习俗,他们在地上挖掘出多个坑,在坑底放上石头,然后埋上木桩,作为支架,再铺上草,就形成框架式的半地式穴居。
已发掘8座古聚落房址
据考古专家介绍,目前发掘的只是路上这部分,发掘面积接近200平方米。发掘情况表明,东羔村遗址属远古时期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5000至6000年,面积约3万平方米。这一古聚落遗址的发现在我市尚属首次,对研究这一时期龙口地区先民生产、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截至目前,已发掘出8座古聚落房址,据考古人员分析,这些房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的半地式穴居。
相关链接: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槛了。 (何晓波)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