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美哉浙派人物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2-10


近期,曾影响了新中国美术界的浙派人物画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正在杭州举行。期间,展出的近300幅人物作品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打开岁月尘封的记忆,再次看到这些构思巧妙、形神各异的美丽画卷,盈尺之中,劳动人民的形象在这里演绎出千种风情、万般风貌,使人对艺术家怀有深深的敬意。

  在千秋各异的画家笔下,劳动者的生活质朴归真,劳动者的情调清新亮丽。李震旦的《在风浪里成长》,通过渔老大抵御狂风恶浪,显示出劳动者不惧风险的自信和力量;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通过俯首拾穗的老农神情,弥漫着回味无穷的美感;吴山明的《沧桑》、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无不是劳动者艰辛生活的写真,是劳动者生命力的张扬……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里的劳动者没有珠光宝气的粉饰,少有浓妆艳抹的矫柔,却真正显示了他们的本色和传神得意的美感。虽然许多浙派人物画已是过去的作品,但由于它浓墨重彩了情趣盎然的劳动者,又开创了不同师辈的新画法,完成了中国人物画从不能表现时代到很好表现时代的飞跃。这就使作品的价值能够跨越时空,弥久飘香,使得岁月越长,味道越浓,由此也使浙派人物画自身得以凤凰涅槃,从一个学院小流派走向具有中国气派和大家风范的新艺术高度。

  劳动者的形象,在浙派画家的笔下,获得了如此多样的艺术答案,这也给人留下了许多思想的启迪。它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永远是建立在尊重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艺术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因为劳动者始终是我们国家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形态始终是国家民族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形态。事实上,劳动者的生活内容本身是丰富和多侧面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有着无尽绚丽的光彩。作为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理应将镜头对准他们,用笔墨描绘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创作之源,同时以自己充满个性的艺术感受,通过多样的方法,使劳动者的形象各显美姿,争相竞色。

  遗憾的是,在时下的文学艺术中,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冷落甚至歧视劳动人民的事俯拾皆是。一方面,有些艺术家总把“取景框”对准大款富豪、达贵富人,把注意力聚焦于上流社会、名流人物,取悦于强势和金钱。另一方面,有些“灵魂工程师”对我们社会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又不知道如何用艺术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工人、农民在文学艺术中,往往只能处于陪衬的地位,只能以一种符号的方式出现。殊不知,“爝火不能为日月之明,瓦釜不能作金石之声”,疏离劳动人民、漠视平民百姓的精神产品,最终是缺乏生命力的,因为它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文化,不可能入土生根、枝繁叶茂,更不会蓬勃吐蕊、结出硕果。

  马克思在谈到精神产品生产时曾说过,献给劳动者的产品应该是尽善尽美的。浙派人物画就是一朵献给劳动者的精神之花。这些作品受到人民的喜爱,能在他们身上产生积极效应,比感动一千个闲人贵人还有价值。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精品,这也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光彩夺目老百姓,美哉浙派人物画!

 浙江日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