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鱼塘挖出古代城池 南京六合发现西汉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10-27]
今年4月28日至4月30日,《现代快报》连续报道了南京市六合区雄州镇发现一处南京地区乃至江苏省范围内最大的西汉时期大型古代遗址,一时间引起南京市考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昨天,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专家会同省和南京市考古界专家一起来到六合区,对这一大型西汉时期的古代遗址进行了全面勘察和了解,并希望六合区有关部门做好对遗址的保护工作。据了解,此处遗址将被列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主任、著名考古专家周裕兴介绍,雄州镇的西汉时期大型遗址属当时的棠邑侯国所在地,占地约150万平方米以上。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市博物院考古专家,曾在该遗址上发掘出铜钫、铁斧、铁竹、铜锭、四铢钱、五铢钱、铜作坊、楠木等大量的珍贵文物。“文革”时期,该遗址的考古工作被耽搁下来。以后,该遗址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去,有的地方还盖起了房屋、种上农作物。
农民挖鱼塘掘出遗址
今年4月中旬,当地农民在自留地上挖鱼塘时,无意中挖出了大量的陶罐、铺地砖、瓦当等。经六合区文化局文物科蔡科长和南京市考古工作者鉴定,这些带纹路的陶罐、瓦当、铺地砖均为汉代文物,距今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之后,考古工作者曾先后两次赶往雄州镇调查遗址现状,并根据这些文物查找相关文献,最终确认其为西汉时期的城池。
棠邑侯国城池又见天
周裕兴认为,前一天,他们已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昨天又进行了实地勘察。根据露在地面的汉代瓦当和墙基,足以确认该遗址就是消失了2000多年的西汉棠邑侯国城池。下一步将要求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找出城池的范围、轮廓及地下文物保护状况,提供相关数据和遗址保护方案,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对遗址的保护。
遗址将列为市级文保
有关考古专家表示,棠邑侯国城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到了西汉时期,棠邑侯国已非常繁荣,到了六朝时期,棠邑侯国城池仍在继续使用。后来逐渐衰败。现在的六合区老城,是宋代重建。
昨天,考古专家表示,他们将把棠邑侯国城池调查论证报告提交给南京市有关部门,把它列为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新闻】
六朝帝王陵综合调查完成
□快报讯(记者薛林)记者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获悉,一个由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化厅组织实施的,江苏六朝帝王陵现存遗址和保护状况科研项目全部结束。目前,这一科研项目已被正式纳入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合作进行的“中国汉—唐帝陵制度研究”课题中。
历史上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南京。当时的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后,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南京的江宁、栖霞、鼓楼、下关,以及丹阳和句容等地,调查和发掘了六朝时期的帝王陵墓多座,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为了抢救和有效地保护已经发掘和未发现的六朝帝王陵墓及六朝石刻,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厅等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南京、丹阳和句容等地的六朝帝王陵墓及地面石刻进行了全面调查,着重了解这些陵墓的现存遗迹情况和保护状况,并对地下遗迹进行勘探,系统地掌握了这些六朝帝王陵墓的范围、环境、地貌及保存状况,为下一步研究六朝帝王陵的陵寝制度及文化内涵和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开展科学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信息来源:现代快报 薛林)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