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子庙贝丘遗址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龙门村委会苏家村南面的天子庙西、南侧。现存面积约2000平方米左右。2002年,在进行高(硗)—海(口)高速公路建设的文物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中被发现。今年4—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天子庙遗址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脚下。遗址主要包含3个时期的堆积。从探方的地层堆积来看,主要有近现代、明清时期和早期堆积3部分。堆积最厚处距地表4米左右。在近现代地层堆积的下面,发现有“康熙通宝”和“乾隆通宝”以及明代吴三桂在云南时制作和使用的“利用通宝”等钱币,结合文献来看,这些堆积极有可能是清代在这里修建天子庙庙址时及其以后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堆积。早期堆积则是在遗址的下面地层中所形成的堆积,是该遗址的最有研究价值的部分。本次发掘遗迹现象很少,除了晚期的火葬遗迹外,还发现有一些用火的痕迹。因此,对该遗址的复原主要依靠地层及其中的包含物来进行。以2005XLTT1为例:第①—⑤层为当代—近代堆积;⑥层中发现的陶片的数量较多,同时,在这些遗物中还发现了一枚“康熙通宝”铜币,该层及开口在其下的火葬墓遗存,应为明清时期的堆积。在该层以下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螺壳堆积。螺壳堆积比较厚。第⑦—⑩层为早期的堆积,根据各层的含土量以及包含其中的遗物,将其分为4层。早期地层中发现的遗物主要为陶片、石器和铜器等。第⑦层中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夹砂褐陶等,以素面为主。器类主要为:侈口双唇弧腹红陶钵、敛口折肩红陶钵、敛口溜肩灰陶钵以及敞口高领折肩灰陶罐。该层与其他早期地层中出土的陶器的显著区别是以红色为主,器类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以钵碗等器物为主,器体较小,纹饰基本为素面。自第⑧层开始,无论是在器类还是陶系方面都有一些变化,如陶片以灰黑色和褐色为主,同时还有一些红陶类器物,器类以侈口罐和敛口钵为主,从陶器残片来看,平底和圈足器极少见,可能多为小平底和圜底器。陶器纹饰仍然以素面为主,但在陶器的口沿内外、肩部和底部新出现一些纹饰如刻划斜线纹、波折纹以及叶脉纹等。该层中还清理出铜条、泥质纺轮以及有肩石锛以及玉镯残件等。第⑨层,陶片多为灰黑、灰褐的夹砂陶,以敞口高领罐和敛口钵为主,有极少量的平底盘和圈足器。器类与上面2层相似,在该层中亦筛出有铜片和骨锥等遗物。第⑩层,无论是在陶质、陶色还是器类组合方面均与第⑨层相似。但相对而言,器物种类比较单纯,陶色也比较单一。器类以罐类为主,同时还有钵等器物。
天子庙遗址是目前发掘的位于滇池西岸、西山脚下的第一个贝丘遗址,也是目前清理发掘的唯一一个位于滇池盆地的石寨山文化(人们一般称为“滇文化”)的遗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20世纪50—60年代,有学者对当时的云南滇池流域进行了考察,发现了石器(有肩石锛和石斧)和陶器,主要是指红色的泥质的陶盘,当时将这类遗存的时代定为新石器时代,这种看法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与此同时,在滇池流域,特别是在其东岸发现并相继清理发掘了晋宁石寨山、呈贡天子庙、呈贡石碑村、昆明官渡羊浦头等著名的石寨山文化的墓地,特别是因在1956年的晋宁石寨山墓地的第6号墓中发现了“滇王之印”,于是,人们将以石寨山为代表的这类遗存又称为“滇文化”。大量的青铜时代墓地的发现和遗址的“缺失”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寻找石寨山文化的遗址是今后该文化研究的重点突破课题。
将天子庙遗址的遗存的时代确定为青铜时代(大约为春秋战国至汉代),主要有以下依据:
1、在遗址的地层中发现与陶片共存的除了石斧、石锛和石质网坠以外,还有青铜鱼钩、铜锥和铜片等遗物,因此,将这些遗存确定为青铜时代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2、在遗址的地层中,发现有几块玉器的残件,这些残件与石寨山和李家山等墓地的墓葬中发现的玉镯没有什么区别,主要为凸唇镯,同时,还在另外的探方中发现有珥玦,这些器物也与上述墓地的墓葬中发现的同类器物无论是质地还是加工工艺以及色彩方面均相似。使人联想到这些器物应该就是当时的生活实用器。
由于目前尚未对遗址进行整理,暂将该遗址的时代定为与石寨山文化同时的遗存,从地层中出土陶系的变化使人们感觉到这些遗存的一个渐变过程,结合分析其他探方中发现的遗物,为石寨山文化的编年提供了遗址方面的重要材料,同时也为该文化的分期以及文化现象的阐释提供了重要材料。但该遗址中陶器种类和纹饰以及陶色方面的显著区别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变化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对石寨山文化本身的研究以及该文化的起源与演变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蒋志龙 徐文德)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