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保护司母戊大方鼎的包装被小心地层层揭开,大鼎露出真实容颜的一刹那,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殷墟沸腾了,彩花飞舞,锣鼓震天。
19日上午9时,庄重而盛大的“司母戊大方鼎故里展”迎接仪式在古朴而幽静的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门前举办,专家学者及部分安阳市民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
昨日,离开故土59年的司母戊大方鼎在4辆武装警察的严密保护下,离开北京回到了殷墟,随之返乡的还有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妇好墓珍贵文物。
3000多年前,强大的商王朝在安阳殷墟定都,建起了世界性大都邑。今天,象征王权的司母戊大方鼎重新站在这块土地上,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介绍说,为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后一次考察评估,提高殷墟遗址的可视性,安阳投资2800万元建成了殷墟博物馆,并决定从国家博物馆借展司母戊方鼎和妇好墓出土的文物精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阳市与国家博物馆签订了借展协议,借展期限为3个月。
有着“国之重器”之称的司母戊方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体现我国殷商时期中国青铜业的技术水平,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欢迎仪式上,此次活动的倡议者、中国社会科学安阳考古站站长唐际根博士,讲述了“司母戊方鼎”的身世。“司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青铜器,是1939年3月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村民发现的。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后被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在的南京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方鼎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
唐际根说,司母戊鼎周身有非常多的神秘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因此价值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与侵华日军的较量
在世界第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回故乡安阳殷墟之际,记者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发现、保护这只举世闻名的大鼎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普通的中国农民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血泪史。
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者、保护者,今年已85岁高龄的吴培文老人今天也被请到了欢迎仪式现场,并被特许抚摸大鼎。当年为了不让日寇抢走,大鼎在他家的院子里埋藏了整整7年。他说,“和大鼎一别就是59年,分别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现在国富民强,我又能和它见面了,心情特别激动。” 在迎接司母戊鼎回家的欢迎仪式后,吴培文老人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66年前安阳市北郊武官村村民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保护司母戊鼎的一幕幕。
1939年春,侵华日军在安阳烧杀抢掠。时年18岁的吴培文想重修家父坟墓,用洛阳铲探到13米时,探头也掉了,直觉告诉他,下面肯定有宝贝!
当时,安阳已在日军铁蹄控制之下。为防不测,挖掘始终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40多个村民经过三个晚上的努力,一个铜锈斑斑的大鼎被挖了上来,村民们盟誓,决不透露消息给日本人。
北平古董商人萧寅卿得到消息前来秘访,愿出20万银元购买大鼎,但要求村民将鼎分成若干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
面对20万银元的诱惑,一些村民动了心,开始肢解方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锯掉了一只鼎耳,这时,村民们觉得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便重新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日本人还是得到了消息,多次派兵进村搜寻。
第一次,日军100多人荷枪实弹,把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最终无功而返,躲在邻居家的吴培文脱身后将大鼎移至马棚地下。
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将村子团团包围。吴培文侥幸逃脱后,和乡邻们施以巧计,将大鼎埋入日军搜寻时所挖大坑的底部。同时花钱买了个品级较低的三腿鼎,故意将它藏在床下。
“日本兵第三次进村,不费事就搜出了我买的那只三腿鼎,于是他们‘凯旋’而归。”吴培文说。
日军第三次进村临走时拿走了吴培文的相片,扬言要继续搜捕他,逼其供出大鼎的下落。
于是,吴培文背井离乡,一走就是近10年,1948年才回到故土。
抗战胜利后,司母戊鼎于1946年被重新掘出,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内。同年10月,适逢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用专车将大鼎运抵南京,献给蒋介石作贺礼。但不知为什么,蒋介石没有接受之份厚礼,指示将大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大鼎在南京中央博物院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1949年,国民党在逃往台湾时,曾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幸运的是,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南京,而大鼎又过于笨重没有来得及启运。宝鼎终于留在了人民手中。
1959年10月,大鼎落户刚刚建成的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易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它的剪影图样也成为该馆馆徽。
吴培文等村民冒死保护国宝的功绩,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1950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安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60多年风雨沧桑,吴培文老人觉得,这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毕竟大鼎没落入日本人手中。据了解,司母戊大方鼎将于25日在新落成的殷墟博物馆专用展厅里与世人见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珍藏近600件同样堪称国宝级的文物,也将同时展出,其中90%以上都是自出土以来首次展出。今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被列为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唯一审议项目。“司母戊鼎故里展只是一个契机,我们将加大各项工作力度,确保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说。(记者 桂娟)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