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生代油画让人眼前一亮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9-16]
“蜕变——2005深圳中青年油画家提名展”展示本土油画力量
深圳新生代油画让人眼前一亮
昨天,由深圳美术馆主办的“蜕变——2005深圳中青年油画家提名展”正式开幕,展览挑选了近些年来在油画创作方面较为活跃的中青年油画家参展,他们分别是:王佩伟(女)、刘智明、张闯、张跃、陈圻、杨达明、李岳、吴健晖、周力(女)、林雪玲(女)、赵伟东、胡海涛、胡向红、姚志燕。这是近年来深圳本土油画力量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
深圳美术馆自确立“关注本土”艺术的学术定位以来,连续策办了诸多学术专题的本土艺术展,着眼于推出本土艺术的新生力量。本次展览便邀请了14位长期从事油画艺术探索的深圳中青年油画家,以群体展的形式展示他们对油画语言的当代思考以及对都市生活的理解。
新生代画家初露锋芒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子蚺说:“在这次展览中,一些深圳新生代油画家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像刘智明、林雪玲这些学院派画家,在深圳长大,成长于新的都市环境中,有很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对都市生活有很强的亲切感和默契,画面语言表现自如,手法自如,功底扎实,做得很到位。”
据介绍,从近几年深圳美术馆所策办的各种本土艺术专题展来看,深圳各个画种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少。然而,他们在反映对都市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方面的作品却并不多见。
而新一代的油画家让人们看到了本土油画力量的新希望。
他们带着扎实的专业背景,生活在基层的文化站、学校,虽然大多数没有专业画家的身份,但他们时时与都市生活共呼吸,对都市生活有真切的把握。再加上良好的艺术感觉,使他们所创作的都市画作呈现出灵动、清新的艺术质感。
多元风格表现深圳都市生活
王子蚺表示,早期的深圳油画家大都于上世纪80年代初投身特区改革开放的建设,他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大多成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加之当时表现特区火热的建设生活的社会需要,这一时期的深圳油画主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主。
进入90年代以后,深圳中青年油画家的成长给深圳油画在新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圳中青年油画家成长于90年代以后,他们成长的年代正逢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国际上当代艺术迅猛发展,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日益走入艺术创作主流,中国油画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选择。这注定了深圳中青年油画家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他们成长于新的城市环境,在新环境中寻找切入点和探索新语言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的创作上的艺术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他们对于艺术的新取向也较之前辈更加敏感,在艺术实践上亦更加大胆。
记者注意到,本次参展的作品的确表现出了多元的艺术风格,写实的、抽象的、观念的形态并存,表现了深圳鲜活的生活,呈现出深圳中青年油画家日益鲜明的风格取向。青年画家刘智明告诉记者,此次他参展的几幅作品都是选取城市的小局部来画,构图怪诞,有超现实的意味,整个感觉比较朦胧,看久了后便会感到其间传达的东西很丰富;深圳福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闯则表示,他此次参展的5幅油画都是反映青春期都市男孩的新人类文化,有跳街舞的、玩滑板的,“我认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活力就反映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身上,新潮时尚,他们的存在把城市装点得新奇”;而张跃的作品描绘的多是他早期踏足深圳这片热土的开拓者的追忆。
深圳油画艺术家盼望打造更多展示平台
本次参展画家中最年轻的刘智明,2001年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他对广州的艺术土壤似乎更为留恋:“广州的普通市民都会很自觉地跑去展馆看美术展览,而深圳乐于欣赏艺术的普通市民并不多,在深圳进行油画创作的也是一个很小的群体。”
张闯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深圳的油画创作队伍比较全面,各种画风都存在,带动了更好的创作氛围,而“文化立市”也提到了政府层面上,政府提倡重视美术创作,创作环境越来越好,利用这样的契机,深圳的艺术家要坚守好艺术阵地,并且深圳高素质的人多,应该会比其他城市市民更懂得艺术欣赏。张闯并表示,希望深圳还要多办些油画的群展和个展,以更多更好的平台把深圳的优秀油画家介绍出去。
来源:深圳特区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