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北京隆重发行“国画宝图、御窑宝瓷”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9-09



9月7日上午9时,由中宣部、交通部等17家部委单位组成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将纪念郑和下西洋“国画宝图”、“ 御窑宝瓷”分别敬赠中国国家博物馆、郑和博物馆、云南郑和故居博物馆以及泰国等八个国家驻华使馆。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及首都文化艺术界名人出席仪式。

该艺术收藏品一套三件,一幅“国画宝图”即《郑和下西洋图》,两件“御窑宝瓷”即仿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花浇、仿明代永乐景德镇御窑釉里红云龙纹梅瓶。其中《郑和下西洋图》长9米 , 宽0.95米,采用国家十五攻关科技项目、高密度数码仿真印织技术印制。由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同志亲自作序,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著名书画家高占祥题跋,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画名。当代著名艺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先生担任艺术总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画家吴长江任艺术总指导,由中国美术学院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创作组集体创作而成。整幅画卷运用传统中国画的白描手法,气势磅确,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表现了明朝皇帝率文武百官为郑和送行、郑和船队海上航行、在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受到非洲索马里士著载歌载舞欢迎等历史场景,成功再现了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宏伟壮举。仿制的青花缠枝莲纹花浇和釉里红云龙纹梅瓶这两件“御窑宝瓷”,是郑和下西洋必携的大宗“国礼”之一,也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艺术珍品。其中青花缠枝莲纹花浇是仿照西亚地区的黄铜及白玉花浇造型,结合中国工艺烧制而成,又成为郑和下西洋时赠送沿途各国的礼 物,是郑和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证。釉里红云龙纹梅瓶是永乐官窑的典型瓷器,代表了明代精湛的制瓷技艺,因锻烧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原品留世极少。2004 年在江西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了明代永乐时期的釉里红云龙纹梅瓶残片,经专家修复后,其优美的器型和精湛的烧制工艺引起了海内外文物收藏界的极大关注,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了使藏品在材质、釉料、造型和装饰手法上均达到原物的艺术水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其原产地瓷都景德镇聘请制瓷名家名匠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经过近 10 个月的联合攻关,反复试验 , 才烧制出完全符合专家要求的“御窑宝瓷”。

这套收藏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监制,绝版发行 600 套。其中,第001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第002 号第003 号分别由郑和博物馆和云南郑和故居博物馆收藏。第004 号至020 号分别赠献给外交部、交通部、文化部等 13 个部委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福建、云南省人民政府,第021号至028号分别赠献给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肯尼亚、索马里等八个国家驻华使馆.


新华社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