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陕西米脂官庄发掘汉画像石墓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8-24












4—5月,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镇官庄村村民在修建宅基时发现古墓葬。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随即报告陕西省文物局,并受其委托,与米脂县博物馆联合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5座,其中3座为汉画像石墓,2座为清乾隆年间艾氏家族幕。

墓群建在无定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3座画像石墓(编为M1、M2、M3)呈三足分布。墓葬均遭早期2次以上盗掘,出土随葬品较少,但画像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图案之美为陕北画像石墓葬发掘所少见。

M1为砖室墓,由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和墓道组成。墓道因部分在村民住宅下,故未能全部清出,钻探知为长斜坡状,长10.2、宽1.6—1.9、深4米。墓门用122×85×6厘米的石板封堵。出土1件陶罐和4枚“五铢”钱,M1还在墓门、前室南壁镶有画像石,总计13石。

M2位于M1西北110米处,是3座墓中等级最高的,用长17—28、厚6—10厘米,内凿平外不规整的石板错缝平砌而成。由墓门、甬道、前室、后室、耳室和墓道组成。斜坡墓道长9.1、宽1.8—2.1、深3.8米。封门石3块。墓门宽1、高1.1米。甬道长0.86米,高同墓门。前、后室均为四角攒尖顶。前室南北长2.8、东西宽2.74、高2.88米;后室南北长2.8、北端较宽为1.85、南端较窄为1.78、高2.24米。耳室位于前室东、西两壁,基本对称,长1.65、宽0.92、东耳室高1.64、西耳室高1.73米。前室与后室、耳室之间皆有过洞相连,过洞顶横置厚约0.4米的整石。整个墓葬用厚0.04米的不规则石板铺地,地面边缘凹陷明显。出土少量铜车马器、铁器、漆器及部分钱币。墓室内见少许人骨,不辨身份,但在后室底部发现完整的羊和鹿骨,此种现象在该地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当时殉葬制度与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线索。墓门、前室四壁、后室南北壁镶嵌画像石,共21石。前室四壁画像石结构相同,即由1块横楣石和2块竖石组成,竖石的外侧上部与横楣石两端衔接,3石共同构成完整的一幅画面,这种组合形式在画像石中极为少见。

M3位于M2东侧40米处,形制与M2相仿,无耳室。

此次发掘所出画像石在制作上为就地采石,打制磨光,减底阳刻。画像内容相当丰富,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真实生活的场景,如车骑出行、狩猎活动、迎宾进谒等;也有祈求吉祥灵瑞、长生不死的成仙思想,画面中东王公、西王母高坐悬圃,珍禽瑞兽、神仙灵怪随处可见。表现形式自由,或拘于传统绘画风格,或极度夸张奔放,既突出主题,又精于细部,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活泼。画像多用墨线勾勒,线条纤细流畅,人物形象、衣物皱褶、动物羽翼等刻划得惟妙惟肖。画像不但有大面积着墨之处,更见朱、白、赭、蓝、黄诸色描绘图案。如M2前室东西两壁绶带穿璧图案中,绶带涂朱,上画赭色菱形块,蓝色圆璧上饰鹅黄色谷纹。两壁竖石边缘棱框饰连续菱形纹,内填白、蓝或白、朱二色,相间有序,色彩艳丽。M3中部分马舌、眼睛、尾巴及鸟喙等处亦涂朱色,观之栩栩如生。

3座墓中M2是唯一有刻字的。前室南壁横额为谒见图,两端对称阴刻一行篆书“诸郡太守待见传”,左端内侧阴刻4行8字“大原太守扶风法君”,其上朱色鲜艳夺目。画面中部似刻各郡名称,惜剥蚀难辨。前室北壁中柱石阴刻“故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府丞平周寿贵里木君□山夫人德行之宅”。该墓为研究榆林地区行政隶属及汉代官宦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米脂官庄为陕北画像石主要集中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曾有数次清理发掘。此次画像石墓葬的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研究汉代政治、文化、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



(乔建军 闫宏东 姬翔月)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