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云南水富张滩抢救发掘战国、西汉土坑墓群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8-13








发掘墓葬15座,出土巴蜀图语印章36枚及大批珍贵文物

3月,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文体局告知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水富张滩战国、西汉巴蜀文化土坑墓群所地在拟建电石厂。通过与基建部门的多次磋商,昭通市文物管理所于4—6月,对水富张滩战国、西汉土坑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

张滩墓地位于水富县城南30公里,横江左岸第二台地上,沿江呈长条形的一个坝子。坝子东北、西南长,西北、东南宽,平均长约700、宽约200米,面积约1.4平方公里。坝子以上是一段缓坡,盐水公路从缓坡中部通过。

发掘面积210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15座,出土各类文物425件。其中陶器有陶盒、陶罐、陶豆、陶釜、陶纺轮、陶珠;铜器有铜鍪、铜甑、铜印章、铜釜、铜带钩、铜剑(基本上都有木剑鞘,已腐烂)、铜矛、铜钺、铜斤、铜、铜镜、鎏金铜器、铜半两钱、各种料饰、大量漆痕、少量纺织品痕迹。其中巴蜀图语铜印章多达36枚。

15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般长360—500、宽130—190厘米,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骨骼腐蚀十分严重,仅存骨骸痕迹,头向均为西北向,未见明显的葬具痕迹。15座墓都随葬有大量漆器和少量纺织品,由于保存条件极差,无法揭取。

M10为本次发掘最大的墓,长520、宽165—193厘米,共出土各种随葬品60余件,其中巴蜀铜印章出土8枚,属本次发掘随葬品最多的墓葬。随葬品种类有陶器、铜器、铁器以及漆器、料器等。从所出土的随葬品如铜镜、纺轮、陶珠以及较多且十分精致的小饰品等分析,M10墓主人为女性的可能性比较大。铜器、陶器等生活用品放置于墓主人的头部,兵器、印章及生活小饰品置于腰及腰部以下。

这次发掘的每座墓葬的上层填土中均首先发现2个陶罐,分别置于墓葬头端一侧或两侧,旁有卵石一块,有的墓葬在墓底足端也出现卵石(如M10、M14、M20),这种在上层填土内的陶器及卵石,基本上都高于墓口,成为张滩墓群的一种标志,考古工作者推测其或为当时封土的标志,与当时的葬俗有关。陶器、铜器等生活用品都放置于墓主人的头部以上,腰部及以下主要放置印章、料珠、铜饰品、铜带钩、铜剑、铜矛、环首铁刀等,随葬品处均放有大量细沙。绝大多数墓葬内随葬有其他骨骼,如M14在墓葬西北端随葬品东侧及随葬品下有若干骨骼,比较粗壮,从骨骼的外形分析,可能是一种动物骨骼;M7、M20、M21等都在人骨的旁边或右肢骨上方随葬比较粗壮的骨骼,这可能与某种葬仪有关。

水富县张滩墓地分布面积大,墓葬随葬品丰富,从已发掘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来看,陶器、铜器、兵器以及各种料饰均与四川涪陵小田溪、成都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出土物十分相似,具有十分浓厚的巴蜀文化因素,证实了巴蜀文化已深入到今云南水富境内。36枚巴蜀图语印章的出土,是研究并解读巴蜀图语的实物资料;根据出土的随葬器物分析,水富张滩墓地的年代约在西汉早期。(丁长芬)



中国文物信息网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