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嵊州发现新石器早期遗存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8-10



如果说,1973年从余姚河姆渡发掘出来的5000多件骨、石斧、黑陶等文物曾震惊全国,那么,随着嵊州小黄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我国乃至世界考古界将再次被震动。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郑重发布,位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的小黄山遗址下部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先祖们在此生存的迹象可追溯到9000年以前,比河姆渡文化还早2000年。专家从已掌握的种种考古信息推断,小黄山类型文化遗存不但与我省的良渚文化、萧山跨湖桥文化、浦江上山遗址有着密切的传承发展关系,而且从其更为古老和原始的文化面貌上分析,它还是河姆渡文化重要的发源之一。

  讲究风水——

  依山傍水聚集而居

  小黄山遗址坐落于相对高度10米左右的坡地上。周围是曹娥江上游长乐江宽阔的河谷平原,依山傍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昨天中午,记者有幸目睹了发掘现场。眼前9000年的文化遗存内分4个阶段、6个文化层,如同一部长卷,生动地描述了祖先们在此生活和生产的场景,看得记者心醉神迷,顶礼膜拜。

  一个个或方或圆、很有规则的深土坑,那是先人们储备食物的粮仓;一块块打磨得异常光滑的磨盘和饼状磨石,那是先人们用以敲碎野板栗等各种坚果作为食物的工具;几处明显的火塘遗迹,表明当时火已完全普及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的陶器和石器,与良渚石器、跨湖桥陶器、上山遗址出土器皿以及河姆渡陶器传承关系十分明确;考古专家还从地层中大量发现稻属植物的硅酸体,说明当时小黄山先民已在栽培或利用水稻。这一稻作文化同样说明了它与河姆渡文化的传承发展关系。

  艺术萌芽——

  巧手创作石刻人头

  小黄山遗址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存保存之完好,陶器、石器出土数量之丰富为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所罕见。记者昨日在小黄山出土文物陈列室看到,出土陶器以盆、盘、钵、罐、釜为主,胎壁粗厚,制作原始,部分石器外壁很清楚地可辨出残存着制作时的刮痕;出土石器则以石锤、石磨、石球居多,在已出土的数百件文物中,尤让专家们兴奋不已的是,他们在第6文化堆积层中还发现了一尊面容依稀可辨的石刻人头。这尊石雕人头高7.6厘米,系玄武岩砾石,运用钻、刻、挖、掏等多种工艺,形象相当传神,经过科学考证,专家们认为它至少在9000年前制成,这件远古工艺杰作应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雕人头,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公共关系——

  两个群体和谐相处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称,小黄山遗址早在1984年嵊州市文物管理处的一次文物普查中已经发现。但为了完好保护,文物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保护措施,没有过早惊动。

  2005年元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曹娥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专题调查时确认并进一步发现该遗址下部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且年代跨度大,延续时间长,具有重大考古研究价值。因此,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嵊州市文物管理处于今年3月22日至8月5日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从中揭示大量储藏坑以及火塘、墓葬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数百件和大量陶片标本,取得了重大收获。

  依据现有发掘资料和种种信息,考古专家明确指出,小黄山遗址原有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并可区分为大体同时的两个聚落,人类两个群体和谐相处一地的现象在以往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非常少见,所以它为研究浙江省乃至东南沿海地区上游河谷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聚落形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这次考古再次表明,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小黄山文化遗存,又是一个令世人耀眼的名字。


 
浙江在线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