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秦皇岛出土完整辽金古人类居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8-09

 

一处距今800-1000年、完整的辽金时代古人类居址近日在河北省昌黎县裴家堡村出土,填补了冀东滨海平原人类文明考古的空白。

在裴家堡遗址已发掘的900平方米探方内,记者见到了灰坑、灰沟、房址、灶台、火炕、烟道,以及陶器和瓷器的碎片等辽金时期人类生活遗迹。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沿海高速公路考古队副队长赵战护介绍说,裴家堡遗址文化地层堆积比较厚,内涵丰富,预测发掘面积可达1400平方米。目前已经挖掘出土的遗迹包括灰坑20余座,灰沟3条,半地穴房址3座,露炊遗迹2处,以及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另外出土的还有“熙宁重宝”、“嘉佑通宝”、“淳化元宝”、“咸平元宝”等宋钱及铁块、矿渣。

裴家堡遗址考古发掘是中国冀东地区近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在已经挖掘的探方内,可清晰看见地层堆积有4层:耕土层、明清文化层、辽金文化层、冲积层。

据考古队队长张晓峥分析,从出土的房址看,规模较大,房内设灶台、火炕、烟囱等,说明辽金时期,随着汉人的生活器具和生活习惯的传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中已出现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文化层下的冲积层出土的战国夹砂绳纹红陶釜,说明裴家堡一带在战国以后曾发过大水。战国时期人们在此生活了不长时间便销声匿迹了,此后,经过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的漫长历史时期,到了辽金人们才又开始在此栖居并繁衍生息。历史上这里曾是水患之地,水患大都来源于滦河水系的摆动泛滥,或者环渤海地区大规模的海侵。

本次考古发掘不仅丰富了冀东地区的文化内涵,而且为研究战国至元代以来古聚落的分布、变迁、生活方式、社会状况乃至民宅建筑形式都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环境、气象、水文考古提供了数据。


香港大公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