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山西发现大批新石器时期的墓葬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8-09



山西芮城县日前发掘清理出大批新石器时期的墓葬,专家认为对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一发现已入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礼制的出现、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文献中对史前时期的记载极为有限,人们对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有赖于考古发现。而芮城县清凉寺墓地的发掘,正是这样一个能够为文明起源提供重大参考价值的新发现。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新民介绍,芮城清凉寺墓地属于“坡头遗址”,距芮城县城约20公里,最早发现于1955年,1965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

2003年深秋到2004年初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清凉寺墓地进行了田野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的地点在清凉寺东北,考古人员首先对该墓地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然后,在墓葬分布最密集的区域,由西到东逐墓进行清理,到2004年底,已经清理出墓葬262座。

所有墓葬均为土坑竖穴,长方形,墓地主要区域内有大、小型墓葬之分,而且规模有较大差别。大型墓宽约1.3-1.8、长约2.3-2.6米,大多数现存深度约1-1.2米,部分墓葬的深度达到2米以上。墓内死者一般为成人,头向正西,以仰身直肢者为主;墓主人身上涂朱和墓内撒放朱红的现象较普遍。大部分大型墓均有熟土二层台,一半以上的墓葬还有小孩殉葬,显得地位十分高贵。墓内的骨骼经扰乱的达90%,骨胳不全或位置错乱的迹象比比皆是。专家发现,这些墓葬除极个别外,均没有现代盗挖的迹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扰乱,值得进一步研究。

小型墓葬发现较多,特点均比较相似。墓葬一般长约2米、宽仅0.5-0.8米,深度多数约在0.5-0.9米之间。这类小墓内的死者也多仰身直肢,头向正西,但未见殉人,也没有二层台。

在所有发掘的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墓葬约占三分之一,每座墓中随葬品的数量从1件到16件不等,器物的摆放位置不太统一,一般多在墓主人头部、两臂、腹部或下肢一侧。随葬品中,数量最多的是玉石器,如玉壁、环,石刀、玉钺等,其它器物还有石斧、小玉饰等。由于墓葬的等级和保存情况不一,出土的玉石器质量也良莠不齐,有的器物外表光洁、透明,玉质细腻、温润,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墓葬中还发现了少量陶器,专家根据对小口高领陶罐、侈口深腹盆等器物的特征分析,认为这批墓葬相互之间虽然也有先后的差别,但均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文化,因发现于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上层而得此名)的最后阶段。具体年代和文化归属,还有待对相关遗存的年代测定和新的发掘资料来证实。

薛新民说,清凉寺墓地代表的时代是史前文明发现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而墓葬所在的区域是中原的核心地区,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腹心地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对芮城清凉寺墓地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山西省考古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宋建忠介绍,这批以随葬玉石器、特殊葬制为特色的墓地,对诠释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也有很大价值,是近年来少见的重要发现。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