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浙商掀起收藏热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7-27



日前,位于杭州吴山广场的“吴山通宝城”正式开门迎客。这个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艺术品交流场所是华东地区目前最大的艺术收藏品市场。有专家称,这个市场是应运而生,它反映了浙江民间资本对高档艺术品的置换需求。

  据浙江省收藏协会秘书长贺善达介绍,目前我国民间收藏队伍已有6000余万人,“藏宝于
民”已成为近来收藏品市场的新走向。在这股民间收藏的热流中,在市场经济中掘得第一桶金的浙江人开始频频出手。

  浙商抢滩新领域

  自去年以来,在北京及国外的大型拍卖会上,许多重量级的拍品都被浙江的买家高价收走。目前,由浙商特别是以温州商人为主联手组成的几个投资团体正在悄悄进军收藏品拍卖市场。同时,浙江有不少拍卖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品拍卖部门,而这些部门的负责人除了为公司征集拍品、组织拍卖,也在扮演着另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就是为一些投资客选择合适的艺术品进行投资,在圈内被称为“掌眼”。这个“掌眼”的队伍今年上半年忽然扩大起来,除了拍卖公司的专业人员,很多画家、画廊经纪人和一些艺术品投资专家也加入进来。业内人士估计,在浙江这个队伍已经有两三百人。

  记者最近结识的一位韦老板的经历也颇能反映浙江商人高涨的收藏热情。这位当父亲才四年的年轻人老家在东阳,公司设在义乌,常年在全国各地奔波。记者与他相识是在火车上,他刚参加上海敬华拍卖公司的一场大型拍卖结束回义乌,这一次他拍回了10多幅字画。对于这一成果,他认为是小菜一碟,因为从他出道的这些年来,他经手的字画已经达数千张。国内的大型拍卖他几乎全都会收到邀请,有许多是拍卖行的老总亲自给他打电话,他也总是“应邀”前往。除了参加拍卖,他有许多时间是登门拜访国内著名的书画家,直接收购他们的字画。他能说出当代名家的字画在当月的市场价格,并成为字画鉴赏的行家。

  触角伸向海外市场

  最近几年,几乎每年10月前后,江浙沪的一些大型旅行社便要组织特殊的赴欧美旅行团——旅行团的成员基本上是一些艺术品收藏者,他们到欧美的目的并非欣赏异域风情,而是到当地的拍卖场与古玩店采购中国艺术品。

  2004年6月,祖籍浙江温岭的天地集团老总以6930万元天价拍得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2004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浙江徐龙食品集团老总徐其明最后拍回来的,一件是450万港元的清雍正粉彩桃纹盏,另一件是400万港元的元代青花龙纹罐。加上之前伦敦和纽约拍卖会上的竞拍,徐其明今年的海外文物购买投入已经超过3000万元。在北京“2004年中贸圣佳春季拍卖会上”,明末清初画坛巨擘陈洪绶一直流落他乡的《花鸟图册》被浙江中凯集团以2800万元拍回。

  浙江省收藏家协会有关人士表示,活跃在境外回流文物拍卖市场的浙商实力雄厚,其购买力已占国内市场的50%强。据统计,浙商收藏家每年向海外文物市场的投入达到数亿元人民币。

  利益驱动还是爱国

  一面是关于浙江藏家成为海外文物拍卖市场的“夺宝奇兵”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一面是国家的文物追索能力显得相对较弱的客观事实。一时间,以高价在境外买回中国艺术品或者在国内拍卖市场斥巨资拍下海外回流文物成为了爱国举动的代言。

  对此,浙江省收藏协会秘书长贺善达表示:浙商海外买宝归来首先是出于对艺术藏品的喜爱,浙商的投资领域应该说是十分宽泛的,没有这样的大前提,是不会出现浙江商人这样大规模的“夺宝”行为。同时,充沛的经济支持也是浙江商人在海外拍卖市场中叱咤风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业内人士认为,收藏品市场与房地产、股票市场向来保持着一种跷跷板的关系。由于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景气,投资过热的楼市又在政府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开始呈现降温趋势,买卖艺术收藏品不但容易兑现,而且还容易避开管理机构的监管,因而艺术品市场成了部分热钱潜伏的“安乐窝”。因此,浙商的夺宝行为并不以“文物回家”为其起初的目的,其高额的利润回报和良好的资金储备方式是“夺宝”行为的原动力,而保护文物,使文物得以留在“家中”则成了法律规定下诞生的副产品。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