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5载岭南探寻 六旬老人抢救文化遗产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7-22]
初次见到“广州罗雨林抢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工作室”的字样,真是很难将一个“私人作坊”与抢救文化遗产联想起来。然而,就是这位63岁老人,退休后以自己的名义成立了抢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工作室,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保护民间文化上。为了编著《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15年来他走访了数百个古村落,收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实证。
退休前是研究员
罗雨林退休前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的正研究员,早年很多工作无形中与抢救民间工艺挂钩,除了广州、广东、岭南的民间文化,包括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民间工艺,都曾在陈家祠这个平台被亮相展示,如广东民间工艺最集中的两大片区佛山和潮州,推出的民间工艺有陶瓷、剪纸、泥塑、竹雕、刺绣、皮影等。
3年前罗雨林带着一份未完成的《清代至近代广东居室文化研究》退休了,但他并没有闲下来,初时他希望加入一些民间研究协会,靠团队的力量支撑,共同著书立说完成一个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拯救,但他很快发现,广州并没有团体对这种“末位”文化有兴趣,更谈不上花大力气去系统地收集、整理、研究,他心中的“拯救之梦”找不到社会实体的支持。
确定六大拯救项目
罗雨林在2004年7月另起炉灶,以自己的名义成立了抢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工作室,并根据自己多年收罗的材料、采写的书稿、研究的心得,确定了六大拯救项目,《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清代以来广东居室文化研究》、《岭南遗珠录》、《岭南民间工艺美术史》、《岭南历代文物鉴藏家传》和《广州明珠》系列丛书。这个工作室,除了他,还有一小群文博系统志同道合的朋友。
实地考察拍下数千张古建筑照片
罗雨林告诉记者,六大拯救项目中,最难搞的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和《清代以来广东居室文化研究》,因为涉及采集的范围太广、资料太多。事实上,他从1990年就开始收罗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实证,15年时间里,他利用公务出差、长假休闲甚至专门请假到粤东、粤西、粤北、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广西、福建等地考察古村落、古庙宇、古民居的装饰艺术,拍摄的图片达数千张。其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有一年他来到江门市,发现一个建于清康熙45年的张氏宗祠,石雕、砖雕、壁画等建筑装饰十分精美、罕见,加上历史久远,赋予了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然而可惜的是,这座宗祠被一家工厂占用,长期的工业生产,将张氏宗祠变得面目全非,令他心痛不已。他除了向有关部门申诉外,还拍摄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作为研究之用。据称,《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反映的岭南建筑最早可推及到南越王墓墓道,从古至今有几百个建筑实体的实证资料。
罗雨林抢救的历史文化遗产基本上在文物志、文化志等正史中没有记载,如《岭南遗珠录》包括尚未被世人认识的古籍、碑刻、古印章等;而《清代以来广东居室文化研究》,对很多不被重视的平民居室,如黄埔大沙镇九沙村的旦棚、开平“加拿大村”的欧式古典建筑庭园、深圳龙江客家围拢屋、封开民宅古屋群等进行系统整理。
罗雨林老人表示
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在很多人眼中,罗雨林的文化拯救是“痴人说梦”,因为没有人会有勇气以一己之力,赔上余生去完成上千万字的文字工程,以及花费上百万元将研究成果编辑出版。
罗雨林也坦承最大的现实困境是缺乏资金,没有钱就意味着很多的研究无法面世,也意味着民间文化仍然难见天日,资金成为实现他的文化理想的最大障碍。而一旦具备了经济后盾,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有能力和实力去拯救民间文化。
这位游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63岁老人表示,他余生的精力都会投入抢救民间文化行动中,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总之不会停止。
来自:广州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