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对吐尔基山辽墓壁画进行保护修复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7-18]
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呼和浩特博物馆壁画保护中心负责实施的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目前已经开始。
200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吐尔基山东南麓山坡的一座辽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彩绘木棺、金银器、漆器、铜器、玻璃器、丝织品、壁画等大量珍贵文物,这是内蒙古地区继陈国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后的又一次重大辽代考古新发现。为了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及时得到科学保护和修复,使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考古发掘信息得到科学地保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工作结束后,立即制定出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并逐一实施。壁画保护修复,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吐尔基山辽墓系石室墓,墓室四壁原绘有壁画,但绝大部分已经脱落,仅藻井及墓门上方残存一小部分。由于墓室内进水,室内有1.2米左右的淤沙堆积,清理时发现了4块脱落的壁画,或叠压,或裂成碎块散落在地上,沉埋于淤积的泥沙中。
现状调查发现,由于壁画从墙面已脱落多时,壁画整体破损严重,地仗支撑体完全损坏,出现了画面叠压的情况。原地仗与墓葬淤泥混杂凝结在一起,形成高低不平的块状,有的壁画碎块岌岌可危,稍碰即碎、即散。碎裂严重的部位在2平方米的范围内,竟有86块碎块。有的画面在人物面部和腰际、足部缺损较为严重,恢复原貌难度很大。由于这几幅壁画非揭取壁画,是直接从地面上取起,且与随葬品混杂一起,有机物和泥沙黏结在画面上,对壁画造成了污染,局部产生了霉菌,壁画表面的粉化现象也较为严重,绘制壁画的红色和黑色颜料也极易脱落。因壁画是绘制在石灰层上,地仗层的裂隙纵横交错,变得松散、酥脆,加之因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和长途运送,壁画整体病害状况比较严重,这些都使得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增加了修复工艺技术的难度。
吐尔基山辽墓壁画的保护修复,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呼和浩特博物馆壁画保护中心首次合作开展的壁画保护修复工作,考古所和博物馆的领导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到现场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探讨保护修复方案,以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吐尔基山辽墓壁画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该壁画的保护修复,是一项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工作。保护修复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保留现存的壁画残片,最大限度将壁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考古发掘工作中所留存的信息保存下来,传之于后人,并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分析检测手段揭示、研究、探讨和运用这些信息,在古人和今人之间构架理解和借鉴的桥梁。在保护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技术、工艺等等,一定要遵守“最小干预”、“可再处理”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根据壁画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修复材料及方法进行试验,在确认对壁画无损坏或接近原材料比较适宜的情况下再进行使用,同时建立完整的保护修复档案,为今后的壁画保护、研究提供真实、详尽、规范的信息资料。修复后的壁画,将以收藏、陈列的形式展示吐尔基山辽墓壁画的精美与灿烂,让人们领受这一份历史的馈赠。(塔 拉 杜晓黎)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