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发现古村落遗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7-16]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文管部门近日在一次考古调查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代村落遗址。据专家初步推测,这个遗址有可能是唐代的村落遗址,至少也是五代时期的。这是厦门市第二次发现时代较早的村落遗址。
同安文管办主任洪文章介绍说,这个村落遗址位于同安竹坝农场西面,是一个小山包,遗址的土层中夹杂着许多陶片和砖块,堆积层约有60毫米厚。由于其它地方还都掩盖在青草之下,因此一时无法估计整个堆积层的面积。但从现有的情况看,估计人口规模应在40人左右。
洪文章说,发现的陶片主要是些杯、盏、碟、罐等生活器具,胎质很薄,约只有3-5毫米厚,这是唐代陶器的一个明显特征,陶片又和之前在同安石浔出土的陶器特征相同,应该可以断定为是唐代的陶器碎片。
据了解,此前在同安曾经发现了多处唐代的窑址,出土了不少瓷器、陶器,证明了唐代同安陶瓷制造业已经比较兴旺。但史学家始终存有疑问:现有的史料缺乏对唐代同安的记载,因此一般推断当时的同安还未开发,中原汉人入同安的还不多,当时同安陆上一片荒芜,海上交通条件更差,发展对外贸易不大可能,因此,这些瓷器、陶器很可能是在本地销售,这说明唐代的同安已经有了相当的人口规模了。但是,现存典籍中对唐代同安人口并没有具体的记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同安境内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大同桐屿山、新圩乌山、汀溪埔尾等几处早期文化遗址,从出土的文物分析:至少在公元前闽越国及闽越前的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同安已有不少古闽越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元封元年,闽越国灭亡。汉王朝采取了将闽越民迁至江淮间的措施,使闽越人受到严重的冲击。这时,随着中央王朝实力不断发展,大批中原人涌入八闽,逐渐向同安迁徙,并逐步发展为同安的主体民族。居住在同安的闽越人部分被汉化,部分北迁,部分往深山老林中居住。
有关同安人口发展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空白,一直到唐朝才有了记载。洪文章认为,此次发现的这个村落遗址,对于了解当初同安人口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香港大公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