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江西丰城调查发现两处宋元瓷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6-07









去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丰城市博物馆在丰城石江发现2处宋元时期古瓷窑遗址。一处是碗泥岭窑址,位于石江乡钳石村枫树下自然村东北侧的丘陵山坡上,在窑址的西边有一条石江水,融入丰水,汇入清丰山溪。在窑址采集了青釉瓷、青灰釉、青白釉瓷、黑釉瓷器和窑具等标本。另一处是公路边窑址,位于碗泥岭窑址西侧1公里的黄金水库东侧公路边的丘陵山坡上,窑址西侧的黄金水库即是原石江水所流经之地。瓷片的数量与品种较碗泥岭窑址少,有青灰釉、青白釉瓷、黑釉和窑具等。

碗泥岭和公路边窑址都位于丰城市石江乡钳石村枫树下自然村黄金水库东侧的丘陵岗埠地带,这里丘陵连绵,瓷土矿产资源丰富,柴薪充裕。两窑所烧产品种类基本相同,器物的造型、胎釉特征及其装烧工艺大同小异,制瓷时代相同或相差不远,属同一个大窑址的范畴,名之为钳石窑。两窑烧造的器物种类丰富,公路边窑址有青灰釉瓷、青白釉瓷及黑釉瓷,碗泥岭窑址多青釉瓷。两窑所烧的器物主要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器,也有一些文化用器以及随葬用的冥器。青釉瓷器类有碗、砚台,胎质较粗,胎多呈深灰泛紫色,胎体较厚,釉色不亮。青灰釉瓷有擂钵、碗、盘、钵、盏、炉、灯盏、水盂及生肖俑,胎质较粗,淘洗不够精细,胎多呈深灰或灰色,极少数为白色。黑釉瓷类型有罐、碗、盏、灯盏等,以盏占多数,胎色有灰白、白、黑等,以黑色为主。青白釉有罐、碗、盏、盘和器盖,制作精细,灰白或白色胎。从采集的标本来看,青灰釉瓷的种类较为丰富多样,青白釉瓷较为精细高档,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黑釉瓷器类较为单调,以盏为主,青釉瓷则显古拙、原始。一部分器物内满、外腹壁不及底施釉,釉层较薄;多数圆器的内底心留有一周涩圈;也有相当一部分器物内、外腹壁满施釉,唯口沿露胎。碗盘类圆器流行圈足,足墙较矮,器物内底凹下,系采用压模利坯技术制成。

器物的装饰以素面为主,偶见简单的纹样,但装饰手法却多种多样,有刻划、蓖划、模印等3种。刻划纹有水菊纹、牡丹纹和莲瓣纹,多见装饰在盘内底和碗盏外壁;蓖划手法主要在花叶的茎脉和云气纹上采用;模印纹有双鱼纹,多饰于盏内底。刻划和蓖划2种手法经常结合使用。

窑具主要有垫柱、支圈组合覆烧窑具的垫钵、支圈。垫柱胎体厚重,上、下两面较平,表面多粘有一层细沙。垫钵多作支圈覆烧窑具的底部,也可作支圈覆烧窑具的盖。支圈呈圆形,有灰或深灰色陶胎以及白色瓷胎。两窑的装烧方法有仰烧、支圈覆烧、涩圈叠烧和对口烧等几种,以涩圈叠烧为主,青灰釉瓷、青白釉瓷和黑釉瓷中的圆器多采用这种方法烧造。青釉瓷则采用仰烧法烧成。也有相当数量的坯件采用支圈组合覆烧窑具装烧。另外还有的内、外满施釉唯口沿露胎的器物采用对口扣烧。罐类等琢器采用仰烧法烧成,为了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在罐内也放置坯件。器物间较多地使用铺设一层细沙的间隔方式,故而在产品的内、外底沿和窑具的顶面边沿均粘有细沙。器物的烧成采用南方常见的长条形龙窑烧造。

两窑产品的种类和器物的造型与江西地区宋元时期的窑址诸如赣州七里镇窑、南丰白舍窑、金溪古窑址等出土的同类器相同。黑釉碗的造型与重庆涂山窑黑釉Ⅱ式碗及黑釉涩圈Ⅲ式碗相似,装烧工艺也相同。重庆涂山窑天目瓷的烧造历史是北宋到南宋末,约自南宋中期以后,为了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窑室空间,降低成本,受定窑影响而兴起的支圈组合覆烧技术广为应用并占据主流。江西的景德镇窑、七里镇窑、白舍窑、吉州窑莫不如此,丰城钳石古窑址也在其列。碗泥岭窑址青白釉碗的造型和装烧工艺特征与江西南昌绍定五年(1232)墓出土的青白釉涩圈碗相同,这类碗的造型和装烧工艺与公路边窑址青灰釉碗又完全相同。由此丰城钳石古窑址的生产时间当在宋元时期,其上限或可至北宋甚至更早,两窑的生产兴旺时期主要集中在南宋至元代,其中碗泥岭窑址较公路边窑址早。

石江钳石古窑址是宋元时期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器为主的综合性瓷窑。它的发现弥补了丰城地区这一时期的空白,丰富了该地区的陶瓷史。(徐卫星)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