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开元寺发现四千余件文物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6-01]
近日,正定开元寺须弥塔修缮工程的施工人员在清理塔刹宝珠时,发现在铜筑的空心宝珠内藏有大量文物。文物部门经过细心清理,发现共有各类文物4000余件,据推测为康熙元年重修须弥塔时人们捐献的。正定县文保所副所长郭玲娣说:“在塔顶发现如此多的文物,实属罕见。”
开元寺是正定县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寺内原有许多建筑,现今只剩天王殿、须弥塔、钟楼、法船正殿遗址。其中,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现存为明代遗物,塔高50多米。笔者在现场看到,该塔造型简洁疏朗,古朴无华,仍保留着唐代遗风。塔身第一层较高,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的力士像。据了解,该塔在明清时期曾多次进行过修补。鉴于该塔出现倒塌险情,4月26日,省古建所和正定文保所开始联合对该塔进行修缮。
20日这天,施工人员开始清理须弥塔塔顶的4个葫芦状宝珠,他们在最底层的宝珠上发现刻有“康熙元年始修”的铭文,约100余字,简要记录了须弥塔唐贞观年创建,清顺治、康熙年间重修的史实。随后,他们在宝珠内发现了大量文物,主要有铜器、银器、漆器、玉器、蚌器、珐琅器、金器及经书等,经过细心清理,发现共有各类文物4000余件。
从事文物工作20多年的郭玲娣谈到这次发现,表示非常惊讶。她说:“中国佛塔大多有地宫,其中埋有文物的情况屡有发现,但像此次在佛塔顶部发现文物,而且这么多实在罕见。”她认为,塔顶铭文的发现,为研究须弥塔的重修年代提供了佐证;宝珠内的文物应该是当时的百姓供奉和捐赠的物品,不仅显示了人们对文物古迹修缮的支持和重视,也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更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人文环境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尤其是经书的发现,可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总之,这些文物以及此次考古发现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河北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