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钧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瓷器以釉具五色,光彩夺目,窑变美妙,彩色缤纷的艺术魅力而独树一帜。尤其钧窑铜红釉的烧制成功乃为首创,并对许多窑口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至今盛烧不衰。
晚唐时期的黑釉蓝斑窑变艺术的出现,为宋代钧窑的窑变机理开了先河,后人称之谓“唐钧”。经五代、到北宋初年,以河南禹州神(上后下土)镇刘庄窑为代表,烧制技术已臻成熟。北宋晚期,除将民窑中的精品选入宫廷,技术精良的民窑场由宫廷垄断为官窑,专烧宫廷御用品。钧官窑今在何方,由于文献记载不详,早已成为历史之谜。河南考古界经过长期艰苦寻求,1964年在禹州城里古钧台附近找到了北宋钧瓷窑口及实物标本。在钧窑区内发现“宣和元宝”钱模一件,为钧台窑的官窑性质提供了力证。
经考古钻探与发掘,窑区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产品多样,分区烧造:除官窑钧窑区外,尚有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宋三彩、珍珠地划花、绞胎与搅釉瓷区,印花汝瓷与青白瓷区,河南黑釉天目瓷区等,皆为民窑。
钧窑不以雕刻、绘画装饰来美化,而以造型端庄,胎坚致密,窑变自然,色彩纷呈来展现。钧窑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美称,古人又以“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名来形容,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
“唐钧”以造型丰满,窑变斑彩,黑里泛蓝,色调明快为特征;而宋钧则庄重典雅,全施满釉,窑变奇特,万紫千红来表现;金元仿钧,虽继承了宋钧传统工艺,烧制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精品,但多施半釉,窑变瑰斑,明显人为做作,呈现阴云密布之景象。胎体粗松,釉色多以天蓝或月白为其特征。
现代仿钧,虽也很成功,但改用电烧或天然气烧,色釉不及宋钧之深沉,内涵之丰富,浮光耀眼,色调单一。特别注浆成型,更缺乏宋钧之神韵。
来源:中国文物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