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西辛发掘一处大型战国齐墓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4-11]
青州西辛墓葬位于山东省青州市东高镇西辛村西,胶济铁路南侧。去年11月初—12月底,为配合地方旧公路改造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青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墓葬为一大型竖穴土坑墓,封土早已不存。整座墓葬呈“中”字型,南北向,由南北2条墓道和墓室组成。由于南墓道的一部分为现代建筑和道路占压,因此未能全部清理,仅清理近墓室部分的31米。整座墓葬清理部分南北总长80.55米,如按照墓道坡度推算,墓葬全长约在100米左右。
在墓室二层台上和南墓道共分布5座陪葬坑,并发现与建筑和冶铁、铸钱有关的遗迹、遗物。
墓葬的建筑十分考究,如墓壁加工平整,表面抹一层草拌泥或石灰;墓道分内外2部分并呈台阶状;墓室内接近二层台的填土被分成网格状夯打;巨大的椁室石缝全部用熔化的铁汁浇灌等等。
墓道南北2条,其中南墓道为主墓道。
南墓道呈斜坡状,清理部分上口宽16.2、下口宽12.5米,与墓室相接的北端底面与墓室二层台齐平。两侧墓壁呈三级台阶状内收,表面加工平整,并抹一薄层草拌泥。墓道的底部也较为平整,并发现东西向10条长短不一的沟槽。沟槽底部为平底,截面为长方形,长度为4—8.5米不等。沟槽内填土纯净,槽壁平整,虽未见木灰,但根据其形状,推测原来应为放置方木使用的,其用途或与墓葬石椁建筑施工时运送材料有关。
在墓道靠近墓室的中间部分,又下挖一条通向椁室底部的台阶式墓道。
北墓道情况与南墓道大体相同,唯没有如南墓道的沟槽现象。其南北全长21.75、上口宽15.1—15.4、下口宽12.1米。墓道两侧墓壁加工规整,表面抹一薄层草拌泥或白灰。在靠近椁室的地方同样又下挖一条通向椁室底部的台阶式墓道,底面与石椁底平。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壁呈三级台阶内收。墓圹上口南北长27.8、东西宽25.3、下口南北长23.5、东西宽20.5、深3.2米。墓内填土经夯打,在其中一层夯面上发现用细绳布成的方格网,绳索痕迹十分清晰,在南墓道的东部底面也发现类似的长方形格网,可能与夯筑方式有关。
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周围为二层台面。椁室是在挖好的土圹内以巨石砌筑,土圹与石椁之间则以河卵石和土相间夯填。椁室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3、东西宽10.3、深8.68米,直壁平底。四角各有两两对称的三角形脚窝。石椁椁室内南北长6、东西宽5、深4.7米,顶部用一层巨石覆盖。底部平铺石板一层。所有石块加工平整,边缘齐整。整个石椁的缝隙均用铁汁或铅汁浇灌。石椁底板下为厚0.4米的卵石层,卵石层下填有深达3米的青膏泥。
石椁中央为巨大的木质棺椁,因盗扰椁盖板和棺盖板已不存,其他部分保存较好,结构清楚。木椁南北长3.75、东西宽3.15、内高2.5米,用枋木构成。椁底板下铺有一层东西向木板,其下为4块南北向枕木。枕木之间填卵石,其下即为石椁底面。
木棺位于木椁中央,长2.7、宽1.9、内高0.92米。棺表面髹黑漆,内侧涂一层朱砂。侧板、挡板及底板间以榫卯结合而成。木棺下面有棺床,由4块横向的木板及2块侧板组成。棺床与棺用榫卯结合成为一体。
木椁内早年被盗一空,但在木椁东侧与石椁间的中部,发现一侥幸保存下来的木质器物箱,长1.2、宽0.4、高0.35米。箱内出土有鼎、壶、敦、钫、灶、甑等铜器,以及金质刀首、银盒、银盘、玉剑、玉剑、骨质博具及漆器等。其中银盒及银盘上均有刻写的文字。
陪葬坑5个。其中1—4号坑位于椁室西侧的二层台上,南北排列;5号坑位于南墓道北端西侧。
1号坑位于墓室的西北角。平面为方形,边长2.9、深1.9米。坑内放置一边长2.6、高0.7米的木箱,仅存灰痕。箱内放置多种动物的骨骼。
2号坑位于1号坑南侧。为石椁形制,长3.95、宽3.35、深2.8米。内置一长3.6、宽3、高1.1米的木箱,已腐朽。出土漆壶、盆、盘、盒、竹质编织器及铜瑟枘、镞和角骰子等器物。
3号坑位于2号坑南。南北长2.9、东西宽2.4、深1.46米。内置一长2.4、宽1.8、高0.66米的木箱,已朽。箱内放置陶壶、漆案、盒、勺及骨饰等。
4号坑位于墓室西南角。长3、宽3、深2.1米,可见有边长2.4、高0.6米的木箱灰痕,该坑被严重盗扰,随葬品不明。
5号坑位于南墓道里端西侧。长3.7、宽2.2、深2.8米。坑内置长3.3、宽2、高1.8的木箱,已朽。箱内发现有盖弓帽、车軎等铜质车构件。
建筑和冶铁遗迹在北墓道东侧靠近墓室的地方,发现与建筑有关的遗迹,南北长6.2、宽4米。发现柱坑、柱洞等遗迹现象,地面铺有一层灰渣,内含碎木炭、炉渣、铁块、残碎的炉壁等。此处还发现堆置的碎砖,其中有“齐法化”刀币钱范的残块。根据发现遗迹现象和残留的遗物推测,此处很可能与墓葬建筑过程中用来熔炼铁汁的临时建筑有关。
该墓葬多次被盗,共发现盗洞27个,尤其是椁室内被盗惨重。所幸的是,陪葬坑多数保存较好,仍然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物。
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金器、银器、玉器、漆器、骨角器等100余件。其中陶器主要是壶。铜器有鼎、壶、钫、灶、釜、甑、车马器等,部分鎏金,多属于明器。银器有盒、盘、器柄诸类,其中2件银盒外侧有金箍,保存基本完整,皆有铭文;银盘虽破碎,但底部铭文十分清晰。出土的金器只有刀的环首一件,整体呈变形龙样,雕刻精细。出土的玉剑、玉剑形体较大,不仅保存完整,而且玉质精美。角质的14面博具和成套的骨质博具都刻有数字。漆器多数保存较差,但仍然可看出器形和清晰的花纹,是这一带出土漆器中保存最好的一批。
该墓规模巨大,是迄今为止山东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最大的一座。从其总的形制来看,与同类的战国齐墓基本一致,而修筑则特别考究。从墓壁的加工、墓室填土方格网状的夯筑方式、到以加工规整的石块筑成的巨大石椁和以铁汁灌缝的现象,以及下挖的台阶状墓道,都是同期墓葬中较为罕见的现象。根据墓葬形制、建筑方式和出土器物的特点初步判断,墓葬的年代约属于战国末期,下限或许可到西汉建国之际。由墓葬所处地望分析,其与著名的田齐王陵——二王冢距离仅有1公里,墓主的身份可能是齐国的贵族甚或是齐王室成员。
(郑同修 胡常春 王瑞霞 庄明军)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