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民间收藏面面观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4-04


收藏拍卖市场持续火暴,民间收藏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估计,目前我国的民间收藏者队伍已有上亿人。古玩市场和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在迅速扩张,新兴的网上拍卖也开始活跃起来。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收藏大国。然而,综观我国的收藏市场,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与收藏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怎样才能使收藏市场规范、健康地发展?需要认真思考。

  近日,针对我国收藏拍卖市场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热度,有关专家纷纷发表高见,并对市场2005年的走势做出预测。不少专家的预言中,频繁出现诸如“仍将迭创佳绩”、“还将继续攀升”、“将会再掀热潮”等等令人振奋的字眼,这对一些“恐高”者自然是一剂强心针,对火暴的市场行情犹如快“牛”加鞭。

  然而,在一片“涨”声中,亦能听到来自民间收藏“打假”的呼声此起彼伏。毫无疑问,收藏市场需要自己的游戏规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成为众多投资人和收藏爱好者的共识。

  收藏的黄金时代

  近两年来,收藏市场行情的大涨,已经让最先吃螃蟹的人平均有了30%左右的回报。更多的人看到了文物收藏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专家都说,艺术品收藏被称为挂在墙上的股票。现在炒股赔钱,炒房风险太高,只有收藏看来是最赚钱的投资项目。”搞电脑专业的张先生对记者说。“我有几位搞收藏的朋友,耳濡目染,我最近也开始在网上竞拍,经常上嘉德在线,微拍点小件儿,挺有意思的。”张先生说。

  据易趣网统计,我国的收藏网如嘉德在线、雅昌艺术网、中国拍卖与收藏网、中国邮币卡网等等网站上,藏品拍卖正以每一分钟有两人出价,每两分钟有一件藏品成交,每两分钟有一件新的藏品登录的速度发展。网上拍卖的加入,大大拓展了收藏市场的空间,也迅速扩大了收藏者队伍,特别是一些喜欢玩电脑的年轻人和白领,对于网上拍卖的“实战”兴趣高涨,这也使得收藏队伍日趋年轻化、知识化。

  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预言,中国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将来临。在我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中,曾经现出过3次全国性的收藏热潮,分别为北宋末年、康熙年间和清末民初。这三次收藏热的共同特点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收藏为乐,同时也有大量赝品出现,且制作水平高,能以假乱真。今天,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收藏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在一般人眼里,北京有几处神秘兮兮的鬼市,以什刹海、报国寺、潘家园等古玩旧货市场最为著名。来自河北、山东、天津、内蒙古以及东北的买家、卖家,半夜就进京,天不见亮,市场就在一束束手电光照耀下人头攒动。察看、盘算、讨价还价,一切都静悄悄地进行。据说这种在黑夜里进行交易的方式,在京津一带有历史的渊源,它盛行于清朝末年。一些贵族纨绔子弟私取祖传的古玩珍宝换钱,或鸡鸣狗盗之徒要把来路不明的古董变现,当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交易,而一些古玩行家也乐于来此捡漏,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鬼市。

  尽管在这些市场里绝大多数都是仿制、复制和赝品,但确实有人捡到了“漏”,他们就是一些专业人士和老手。按规划,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将再建60座博物馆、纪念馆。只要上级拨钱,建馆容易,可馆藏文物哪里来?看来只得从收藏家手里和收藏品市场收集了。于是,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就急着请京城的收藏行家提供潘家园、报国寺等市场的信息,先过滤掉赝品,做到有的放矢。除了这些有实力的买家,在鬼市转悠的一般收藏爱好者,往往是来交学费的多。

  事实上,这种流传至今非常奇特的买卖形式,一方面它是一道传统的景观,而另一方面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管理格格不入,对它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其实,不管是在夜里还是在白天,一种地摊游商式的甚至是“地下”市场本身,就会给管理造成诸多困难。1999年,潘家园惊现一块重达上百公斤的头骨化石,潘家园管理所汇同文物监管部门及时查处,鉴定为500万年前猛牛头骨。人们说,这块猛牛头骨是幸运的。而其它很多没有被发现的珍贵文物流失到国外,也是人们经常听说的事实。而对管理者来说,最棘手的问题正是眼见一些混乱的状况而缺乏介入监管的依据和能力。

  随着文物拍卖许可证制度的正式实施,文物拍卖市场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经营。而作为民间收藏的一级市场管理,还存在很多疏漏和盲点,仍处于摸索和缺乏规则的状态。

  收藏买“假”难以“双倍赔偿”

  近年来,随着民间收藏日益红火,全国各地应运而生了众多的民间收藏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一年,各地新开办的收藏品市场就不下20家。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收藏文化需求,如何对待民间收藏品交流、促进收藏市场健康发展,也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对收藏者来说,最大的困扰就是赝品。按说,藏品的购买者就是消费者,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遇假货有权要求卖方“双倍赔偿”。而在收藏市场,对这一项规定的执行,则是一个例外。

  今年3月10日,在国内首次召开的民间收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讨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事务部主任王前虎表示,民间收藏市场能否适用消法不能一概而论。与会的法学家、律师和收藏品市场负责人、收藏家均对此表示赞同。也就是说,收藏赝品纠纷并不完全适用于消法。比如,你在地摊上花几百块钱买了一件仿制的齐白石的《对虾》,你能要求卖家“双倍赔偿”吗?“反欺诈,不打假”这似乎是民间收藏界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就是说,此“假”非彼“假”也。

  显然,对文物和收藏品的“真”与“假”,应该有一个权威的阐释,不然,市场就无法摆脱悖论的困扰。

  文物鉴定是解决赝品纠纷的关键一环,而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鉴定机构,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当事人常常被截然相反的鉴定结论搞得不知所措,这也是使得问题变得更加棘手的原因。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界定和约束。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