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4件南京国宝参加“走向盛唐”文物展 引起轰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3-18


刚结束了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展出,“走向盛唐”文物展又于本月13日亮相香港文化博物馆,引起再一次的“大地震”。本次展览首次汇集了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46个文博单位“压箱底”的300多件文物,讲述了从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直到大唐盛世这700年来的历史。其中包括大量顶级国宝,创下了新中国文物展览史上的多个之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也当仁不让,共有来自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的16件(套)唐代以前的一级文物出境展览,其中包括罕见的4件国宝级文物。这几件文物珍稀之处何在?为何被评为“国宝”?昨天,记者采访了南博和市博的负责人。

  错银铜牛灯

  1980年邗江出土。年代:东汉。

  这件文物现在已经成为南博的标志,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当仁不让的国宝。这件通体错银的青铜灯被做成可拆卸的黄牛负灯的形状,当灯燃起后,烟灰会顺着铜管进入铜牛身体内,因此不会给室内带来污染。它的独具匠心与1968年在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的国宝文物“长信宫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青瓷羽人纹盘口壶

  1983年雨花台区长岗村出土。年代:东吴末年。

  壶颈四周有一圈突出的佛像。壶的腹部绘有两排持节羽人,高低交错,空隙处绘有疏密有致、飘然欲动的仙草和云气。

  这件造型朴实的瓷罐占着中国瓷器的两个之最:一方面,在制作方法上它先用泥塑做好佛像,贴上壶身,绘好纹饰,最后再涂釉烧制,是现存最早的一件成熟的釉下彩瓷器;而另一方面,它的羽人图案充满了动感和神秘色彩,是东吴到西晋时期瓷绘艺术现存唯一的实物资料。而佛像和羽人同时出现,也传递出佛教初传中国时,和本土道教相互融合的时代信息。

  鎏金镶嵌兽形带砚铜盒

  1970年徐州土山汉墓出土。年代:东汉。

  外形为一蛤蟆状神兽,头有双角,腹有羽翼,打开则是一个砚台。蛤蟆在古代有文思如涌的含义,故用作砚台。除了造型独特外,其铜质鎏金身体上镶满了各种宝石,经1800年依然富丽堂皇、璀璨夺目。作为彭城王当年使用的奢侈品,它代表了那个时代鎏金和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青瓷神兽尊

  1978年宜兴出土。年代:西晋。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绝无仅有的神秘外形。正面这个口含圆珠的神兽,从形体上看像蟾蜍,但面部则是圆眼阔鼻、巨口獠牙,下巴上还有一个花瓣,肚皮上全是羽毛。以后历代文物中再也没有发现过这样的神兽造型,所以它到底是什么,至今依然是个谜。

  南京人为何看不到南京国宝?

  既然南京藏着这么多宝贝,为什么此前从未听说呢?南京市民能有机会一睹国宝的风采吗?面对这个问题,南博和市博的有关人士称,出于安全和减少文物损害的需要,这些珍贵文物公开展出的次数确实不多,一般都是配合国家大型重要活动或者外调展览。在本市仅有的几次展出,由于湮没在众多文物之中,没有进行特别的宣传和介绍,一般参观者走马观花而过,印象自然不深。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般的文物展,国家一级文物的数量不得超过全部展品的20%;由国务院特批的文物展,国家一级文物的比例不得超过40%。而“走向盛唐”筹备了7年,国家一级文物的数量达到70%,而且展品中1/3的文物从未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展出过。南京的这4件国宝被分别放在第一部分(东汉时期)和第四部分(南朝时期)。记者了解到,这些文物返回南京后,目前还没有公开展览的计划。对众多南京人来说,也许只能在图片上领略它们的风采了。

  ■新闻链接

  “走向盛唐”南京参展文物

  南京博物院:东汉鎏金镶嵌兽形带砚铜盒(国宝)、东汉错银铜牛灯(国宝)、西晋青瓷神兽尊(国宝)、东汉龙形金饰(一级)、东汉王冠形金饰(一级)、东晋羽人驭龙金耳坠(一级)、西晋青瓷熊尊(一级)、东晋武士陶俑(一级)、东晋女陶俑(一级)、东吴青瓷蛙形水盂(一级)、东晋竹林七贤砖画——嵇康(一级)、东晋竹林七贤砖画拓片。

  南京市博物馆:东吴青瓷羽人纹盘口壶(国宝)、东晋玻璃杯(一级)、西晋青瓷鹰头壶(一级)、南朝青瓷莲瓣纹盖罐(一级)、东晋陶牛车及陶俑群(一级)、东晋鹦鹉螺杯(二级)。

(南京日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