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营口市近日再次惊现大量疑似“龙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3-16


“土包”惊现大量疑似“龙骨”


“快看,‘龙骨’!”一位正在考察的营口市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发出惊呼。3月11日,在营口市老边区二道沟村东约5公里一盐池中央的“土包”上,几个男子正低头寻找什么。



  在发现第一块疑似“龙骨”后,大家随后又惊讶地发现,在这个小“土包”上竟然存在大量的疑似“龙骨”,草丛中、土坑内随处可见。



  这是“龙骨”还是其他动物的骨头?带着这样的疑问,营口市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捡了几块疑似“龙骨”,拿回单位研究。



  70年前的《盛京日报》上,曾经刊登过营口辽河北岸发现“龙”的骨骸。2004年,营口老人孙正仁还将5块“龙骨”捐给了营口市史志办。虽然后来证明孙老捐赠的“龙骨”为野马化石,但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对“龙骨”仍旧十分敏感。



  疑似“龙骨”似曾相识



  昨日,记者在营口市史志办内看到了疑似“龙骨”。从外表看,它呈一种动物的牙齿形状,长约5厘米左右,略有弧度,有角质层,有上下两个横截面,有中空迹象。其手感细腻、沉重,坚硬。



  “从外表看,它和曾被捐献的‘龙骨’十分相似,惟一不同的是,被捐献的‘龙骨’没有尖尖的牙齿部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方志科科长李占坤说,新发现的疑似“龙骨”并没有得到鉴定,不能肯定其是否与被捐献的“龙骨”同属野马化石。



  李科长说,如果通过鉴定,证明它与先前被捐献的“龙骨”同属野马化石,也可以证明二道沟村曾存在大量的野马。这就表明,当年此处有大量的草地,可供给野马食用。



  “此处不但有大量的疑似‘龙骨’,还有大量的古代陶瓷碎片及各种古老的石头,均可证明此处是‘营口人’较早的居住地之一。”李科长说。



  “土包”已被盐水侵蚀



  昨日,记者来到古城子遗址,发现该处已经被周围的盐场所包围,外部仅露出一个小土包,该处已被大量的盐水所侵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有逐步被盐水侵蚀直至消失的趋势。



  “土包是营口原古城子村旧址的西北隅。”李科长说,1981年,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到此地考察时,发现了种类繁多的大量文化遗存。考古人员曾推定,此城最晚建于辽代,距今约900年以上。



  “这块城址现为营口市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当年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存已被挖掘收藏。但疑似‘龙骨’却是从未发现的,这说明这块土地下很可能埋藏着更多的历史宝藏。”李科长希望“土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挖掘。

(华商晨报 记者杨立科摄)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