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雕:象山民间艺术一枝独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3-14]
在竹海连绵的象山,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独具匠心的艺人,他们利用资源丰富的毛竹根,精雕细琢,将古老的根雕艺术推陈出新,象山县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
土木匠拯救根雕工艺
竹根雕艺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代,晚清后逐渐走向衰落。象山竹根雕工艺加工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一群木匠出身的民间艺人,凭着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摸索着走上了竹根雕之路。为了使竹根雕达到仿古和不褪色的效果,他们从煮茶叶蛋中得到启发,将作品与配好的颜料及防霉蛀的药物一起放到锅里煮,终于获得成功。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和探索,象山竹根雕艺人们逐渐由模仿制作转向因材施艺。1983年,象山竹根雕在省新名优特产品展览会上一炮打响———获得金鹰奖。此后,象山竹根雕声名鹊起。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象山根雕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还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他们吸收现代西洋艺术,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状,雕刻成各种人物、佛像、动物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在造型艺术上,他们突破传统的用料规范,连根带须,一并应用,再现返璞归真之乐趣。他们还自创了仿古法、局部巧雕法和乱刀法,使濒临绝迹的中国传统竹根雕艺术得到了全面继承、发展和提高。
“雕虫小技”登上“大雅之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象山县已累计举办竹根雕专题研讨会10多次,组织参加省、全国甚至国际性的竹工艺品展览近百次。象山竹根雕也逐渐从“雕虫小技”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涌现了一批如《茅屋·秋风》、《眷恋》、《两小有猜》、《小伙伴》等精品。这些作品屡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金奖,数百件被国内外行家、名人及博物馆收藏。竹根雕艺人张德和还被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组织和中国竹产业协会联合选为我国首批11位“中国竹工艺大师”之一。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2002年9月,象山县宣传部门编辑出版了《中国·象山竹根雕》一书,书中共收集了18名作者创作的68件竹根雕精品。这些作品构思新奇巧妙,造型生动自然,被许多专家赞为“古今中国竹根雕艺术的新高峰”。
同时,象山竹根雕还走出国门,先后赴美国、法国、希腊等国进行展览,博得国外美术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2001年年底,象山根雕艺人郑宝根带着他的《同胞》、《八仙过海》等12件作品到希腊展出,据当时《欧洲时报》报道:无论是雅典市市长、希腊船王,还是艺术同行、普通市民,无不为他的作品所打动。
新兴产业助推传统艺术
随着竹根雕的蓬勃兴起,深山里原本随地丢弃的毛竹根如今身价百倍。在象山西周、墙头等山区已涌现竹根雕工艺厂30余家,专业创作人员600多人,已形成了人物、动物和日用工艺品三大类100多个品种。有灵性灼目、呼之欲出的飞禽走兽;形神兼备、意趣并盈的人物造型;玲珑剔透、别出心裁的仿古器玩……小若手指,大到等身,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古色古香、形状各异的衣橱、桌凳、梳妆台等竹根雕仿古家具,深受中外客商喜爱。近两年来,象山竹根雕通过广交会“借船出海”,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30多个国家,年出口产值高达300多万美元以上。随着业务的拓展,象山竹根雕还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了“专卖店”,形成了新兴的根雕艺术产业。
根雕产业的发展需要传承和创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象山竹根雕艺术,去年,象山县政府专门划拨5.3亩土地,帮助建造了“张德和艺术馆”,目前已结顶,届时将展出竹根雕大师张德和的所有精美作品。在根雕前辈的影响下,如今象山已涌现了孽海楚、朱玉林、方忠孟等众多后起之秀,形成了庞大而有活力的竹根雕艺术群体。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