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重庆万州大坪发现东周巴文化墓群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3-08









本报讯 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对三峡库区地下文物进行抢救和保护,湖南省益阳市文物管理处配合重庆市文物考古部门于2001—2004年,对万州大坪墓群连续进行多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11680平方米,共发掘东周至六朝时期墓葬158座,其中东周巴文化墓葬67座、汉墓61座、六朝墓葬30座,出土各类文物600余件,其中各种铜器200余件。

大坪墓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渡镇石山村大坪社,墓地形状为一长条形台地,东临长江,自南往北为一陡坎,台地南部地势平坦,北部呈缓坡状。东周墓集中分布于北部靠江边一带,汉墓和六朝墓则整个台地从南往北均有分布。

这批东周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残存深度0.5—2.9米不等,大部分墓坑为狭长方形(54座),少部分系墓口大于墓底的宽坑墓(13座)。墓室最大的面积达10平方米,面积最小的仅1.6平方米,头向以东向的居多,少数为南北向。墓坑填土均系黄沙泥土回填,墓坑上下均未发现白膏泥。少数几座宽坑墓底有枕木沟,葬具已全部腐朽无存,仅部分墓葬可看出葬具痕迹,从残存痕迹分析有单棺和一棺一椁。从保存下来的部分人骨架观察,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有少量仰身屈肢葬和二次葬,有的保存人骨架的墓未见头骨或仅见下半身。

这批东周墓随葬器物以陶器、铜器为主,其中铜器多达130余件。另有少量的玉器、琉璃器、铁器等。除少数几座空墓外,其他墓随葬器物少则1—2件,多的达30余件。陶器以泥质红陶、夹砂灰陶、褐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弦纹、篮纹、刻划纹等。制法主要为轮制,个别器物的某些部分为手制。器形以罐、壶、豆为主,另有少量鼎、敦、鬲、高足小壶等。陶器组合以罐;罐、壶;罐、豆为主,仅见一组鼎、敦、壶、高足小壶(豆)的组合。青铜器以青铜兵器(剑、矛、钺、斧、箭镞等)和青铜容器(鍪、釜甑、壶、盒等)为主,另有少量的斤、匕、铜铃、印章及青铜带钩饰件。青铜兵器中的剑、矛、钺或剑、矛、钺、斧的组合是这批东周墓铜器的主要组合形式。

陶器中的绳纹釜、花边口沿罐,灰陶平底罐,青铜器中的鍪、釜甑、扁茎无格无首柳叶形剑(饰虎纹、手心纹)、柳叶形矛、钺、虎纹戈、图形印章以及玉饰件等为巴文化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因此,这批东周墓葬的文化性质应属于巴蜀文化,其年代大致在春秋末至战国中期。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分析,应相对早于云阳李家坝以及开县余家坝巴文化墓地。推测大坪墓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应为巴人某一群落的公共墓地。在一个墓地集中发现如此众多的东周巴文化墓葬,在三峡库区尚属少见。墓中出土铜器较多,其中,M136出土的精美青铜带钩链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渝东地区巴文化遗存中系首次发现。

(盛定国 周创华/文 吴宁平/摄)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