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柳林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缘,黄河东岸,地处吕梁山中段西侧,属黄土高原丘陵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三川河横贯全境。三川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是西部考古项目“人类生业与环境变迁”研究课题的第二期工作。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部项目考古队继2003年在吉县洲川河流域工作之后,去年工作区域选定在柳林县的三川河下游,调查面积大约168平方公里,经过2个月的工作,共发现汉代以前的遗存122处,采集了部分遗物,获取了一批宝贵的新资料和新信息。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调查过程中在高红村发现了商代夯土基址,并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发掘,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
吕梁山西麓由于屡次发现独具特色的青铜器而备受关注。高红H1一类遗存分布于陕晋两省的黄河两岸,其源流与去向至今并未搞清,继续探索这支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仍是重要任务。高红遗址的调查与发掘遂成为此次重点工作之一。
高红村位于三川河北岸,东距柳林县城约11.5公里,西距黄河边军渡村5公里,307国道将高红村南北分开。村南独立的山梁,当地人称柿枣垣,被东西横贯县境的三川河三面环绕,北邻307国道。柿枣垣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梁东、南部坡度较缓,西、北部较为陡峭。纵横的沟壑将山梁分割成大大小小相对独立的单元,环绕山梁修出层层梯田,高红H1就是在半山腰的断崖边发现的。大致在西北部高地和东南部低地交接处,从南北两端各切入一条冲沟,严重地破坏了顶部的完整性。山梁上下均发现有陶片,离河岸不远有战国、汉代陶片和灰坑一类的遗迹;在高处的缓坡上采集到的陶片和高红H1所出陶片相同。
垣顶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势较平缓,看不出任何夯土的迹象。首先在东南角修梯田切出的断崖上发现了一段夯土,保存较好,高近3、长30余米。剥掉表层的灰土,均匀的夯层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每层夯土厚约6—7厘米。随后扩大了夯土的调查范围,发现夯土集中在垣上东部低地上,有几处夯土从垣上向下延伸至4、5阶梯田处。
为了了解夯土的年代,对打破夯土的灰坑和夹在夯土中的灰土进行了试掘,在断崖边共布探沟6条,发掘面积近40平方米。仅TG3中有灰土夹在夯土中。为了保护夯土,除TG3外,所有的探沟都是清理到夯土便停止工作。通过对TG3的发掘,了解了夯土的一些情况。夯土为粉砂土,土质纯净,夯层厚在5—6厘米左右。夯窝密集,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夯窝径在1—2厘米左右。似用5、6根木棍捆绑起来作夯土工具。从打破夯土的灰坑所出陶片看,和高红H1内所出器物类同,时代也应相当。
从断崖上走向不同、断续分布的夯土看,这些夯土可能是建筑基址。通过钻探发现了20余处夯土基址,形状有不规则形、长方形、“回”字形、曲尺形等。夯土基址集中分布在垣顶东南部低地。西北部高地仅南部有2处夯土,1个灰坑;北部因破坏严重,没有发现遗迹现象。随后环梯田进行钻探,从垣顶下延十数阶梯田,没有发现夯土城墙及其他遗迹。或许是因山梁三面环水,西北临峭壁的天然屏障替代了墙垣的功能。
为了了解夯土基址的时代、构筑方法、相互关系、性质及功能等,选择基址群中面积最大的7号及其北部的8号夯土基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揭露出的主要遗迹现象有:7号夯土台基东西长46.8、南北宽11、现存高度1米。8号夯土在所布探方内东西长26、高约1.8、南北宽2—2.5米,北侧利用生土崖,稍加修整为倒梯形基槽夯筑而成,南侧用版筑。7、8号夯土南北相距18米,其间有广泛分布的活动面。
23号夯土墙,长17.9、宽0.4、残高0.2—0.5米。南端与7号夯土垂直相接,北端距8号夯土约0.35米。7、8号夯土间的活动面被该墙分为东西2部分。23号夯土墙以西,东西大致等距离并列有6个长方形柱洞,柱洞南壁和7号夯土台基的距离在1.4—1.8米之间,排列不在一条直线上,柱洞之间南北相错最大距离约0.4米,柱洞长1—1.2、宽约0.3、深1.2—1.3米,坑壁及底土质坚硬,打破活动面。
21号夯土在23号夯土墙东部的7、8号夯土间。长6.5、宽4、现存高度约0.4—0.6米,从平面看,它和7、8号夯土有共同的活动面,但它南侧一块附着于台基主体的夯土则压在活动面上。由此判断它可能晚于7、8号夯土。
7号夯土南侧仅发现有断续的活动面,厚不足1厘米,硬度较差。
目前的发掘工作到活动面就停止了,遗物均出自打破夯土活动面以上的遗迹单位,和夯土同时期的遗物还没有发现。目前还没有涉及到夯土基址建筑时期遗存,要弄清建筑基址间的相互关系和构筑方法还有待下一步的工作。
遗物大多为陶器、兽骨,还有少量的石刀、骨镞、卜骨、原始瓷片等。陶质有夹砂和泥质2类,陶色有灰色和褐色,以灰陶居多。夹砂陶器有鬲、、罐、瓮、尊等;泥质陶器类有盆、瓮、敞口盆、小口广肩罐、束颈侈口花边罐、小口折肩罐、素面小罐、杯、钵、斝等。鬲有2类,一类夹粗砂,直口、高颈或矮颈,口沿上饰花边,有高或矮的柱足根;另一类夹细砂,矮颈卷沿,有的口上有花边,锥状足根。有腰隔,浅灰色。尊大敞口,圈足,鼓腹,饰三角形划纹或素面。瓮有薄胎、厚胎、泥质、夹砂,口沿一般为平沿,袋足有2种,一种是平足底,一种是锥状足。小口广肩罐一般是短颈翻沿,折肩上饰云雷纹,腹饰绳纹。纹饰以绳纹居多,亦有云雷纹、三角划纹、内填绳纹的三角纹、饰于鬲腹部的楔形点纹,少量的器物素面或素面磨光。绳纹有的印痕深,排列整齐,捻结清晰;有的纹痕浅,亦很规整;也有的纹痕浅且散乱,卜骨目前仅发现1块,2处灼痕,有凿。
通过钻探发现了20余处夯土基址,现存建筑群的建筑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通过大面积发掘,初步了解了夯土基址所处时代、构筑方法,获取了陶器、兽骨等实物资料,采集了部分木炭标本和孢粉,并对一部分土样进行浮选。为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及遗址所属人群的经济形态、行为方式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如此大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非有组织的集团的力量不能做到,这里应是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的活动场所。高红H1一类的商周时期遗存分布于陕晋高原黄河两岸,其源流一直是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这次的钻探与发掘,取得了一批可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加深了对这一考古学文化的认识。
(马 升 谢尧亭 王京燕 王 俊 王金平)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