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少陵原上发现大型墓群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3-04]
短短200米长的范围内,发现西周墓葬达200座;大量的陶鬲、陶罐、铜戈、陶簋、贯耳壶、贝壳、蚌壳、骨簪3000年后重见天日;一座墓中出土了叠压在一起的卜骨8片。日前,长安少陵原上一处大型西周墓群和一处大型西周遗址被偶然发现。
著名考古学家刘呆运告诉记者,他们在西安-柞水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发现了这一处西周遗存,墓地具体位置在杜曲镇东杨万村村北的少陵原上。仅在少陵原长200米的范围内,就发现了200座西周墓葬,座座墓葬几乎紧挨,密度之大令专家称奇。考古人员目前已发掘了墓葬1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200余件。
发掘现场记者目睹,这些墓葬除少数几座是中型墓外,大多墓为小型竖穴墓,墓主人葬式几乎全为仰身直肢单棺葬,他们多数是“头东枕、脚西蹬”,个别墓主是反向下葬躯体,不知如此葬式是否有什么深意。众多墓葬里曾建有“熟土二层台”,少部分墓葬里挖有“腰坑”,有的墓葬里有“头龛”,几个墓葬的墓室两壁开有小龛,小龛随葬有粮食。
西周墓葬陪葬品多被排列成组件而置内。奴隶社会渔猎情形在部落里随处可见,多数墓内出土有贝壳和蚌壳。征伐不绝昂扬奋发的周人武器常伴己身,这在墓群中就能得到证明,铜戈屡屡出土,少者一墓一件,多者一墓达四件。周人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创造能力无可置疑,一些西周墓中出土了玛瑙、绿松石串饰、蚌饰、骨器等。值得格外重视的是,在编号为M96的竖穴土坑墓中发现有8片“卜骨”,它们位于墓室的北壁距墓底1.6米的熟土二层台上,8片卜骨叠压在一起,每片上面都分布有数量不等的钻、凿及灼的痕迹。
在墓群的西侧还发现有一处周人大型遗址,遗址面积较大堆积丰富,时代特征明显,至少为一处聚落。刘呆运说,从种种迹象来判断,这里的墓主人身份一定十分特殊,“平民或者奴隶怎么会有奇珍异宝或者能时时占卜呢?”这处墓葬时代从西周早期到晚期均有,其中以早中期居多,晚期较少。专家们说,这些罕有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对寻找西周时期的“杜”国以及西周王陵提供了又一丝曙光。
西安晚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