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克拉克瓷与漳州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11-25
  在明清时期的外销瓷中,有种被称为“克拉克瓷”的瓷器。克拉克(Kraak)一词,原是当时荷兰人对葡萄牙货船的称呼。1603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截获了一艘名为“The Carrack Cafherira”的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装载的瓷器拍卖,当时将这批瓷器称为克拉克瓷,以后相沿成习而将纹样、图案与其类似的瓷器均冠以这一名称。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代表性器物是青花开光大盘,因而便直接以“克拉克瓷”作为此类青花开光大盘的别称。

  克拉克瓷大盘的样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敞口(也有菱花口)、弧腹、平底、矮圈足;一般在腹与底的交接处以青花双圈或三圈纹将盘面分割为两部分,圈外即腹壁至口沿处,绘四、六、八、九等分的开光图案,有的还衬以锦地或海波纹地,开光内多绘花草、松竹、禽鸟、山水、亭台等,还有在大开光之间夹小开光的,内绘杂宝、折枝花等;圈内即盘底,一般绘主题纹样,主要有花卉草木、珍禽瑞兽、人物故事等;有的还在外腹部简笔绘草叶、绶带、杂宝等;盘口径多为30厘米以上,大者至50厘米。另一种为宽沿、撇口或口沿外折、浅弧腹、平底、矮圈足;一部分盘的青花装饰方法与前者相同,开光图案绘于口、腹部;还有的将开光绘于口沿上而让腹壁露白,或在露白处绘对称的一、二组较简洁的图案(有花卉草木、绶带、杂宝等),盘底仍绘主题纹样,外腹也见绘简笔纹饰的;口径大小与前者略同。

  从克拉克瓷的胎质、釉色、青花呈色和纹样图案的笔调来看,明显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色白或灰白,胎质细腻、致密,胎体较薄,施透明釉,有的釉层较薄但均匀,多数圈足内满釉、足底刮釉露胎;青花呈色有蓝、深蓝等,色调多显浓艳;绘法、笔调虽工整、细致但也略显拘谨,构图、布局缜密而觉繁缛,例如在盘底主题纹样的周围常常加上六方、八方或葵形框,空隙处再填以花卉、锦地、如意云头等,使得盘面更显拥挤。

  另一类克拉克瓷盘胎色亦为白色或灰白色,胎质致密但颗粒较前者稍粗,胎体较厚,施透明釉,但釉层厚薄不匀,一般是外腹近底处的釉层较厚些,多是烧造时釉水下淌、将铺垫于匣钵内起间隔作用的砂粒粘于器底,成为所谓“砂足器”(或“砂底器”);圈足内多不施釉,或有施釉也是随意、草率、厚薄不匀。青花的呈色多为蓝灰,还有黑灰、灰绿等,色调浓淡不一。一部分大盘的纹样构图近似前者,不甚工整;而大部分的盘面多有留白,绘法不拘一格、笔调挥洒自如,画面较为疏朗、活泼。

  上述两类胎釉及工艺特征,青花色料,绘法笔调等各不相同的克拉克瓷,显然不是来自同一个窑口和产地。前者即胎薄釉亮、画面规整、青花浓艳者,其中的一部分应是景德镇窑的产品;另一部分瓷质、釉色稍差,青花色调较黯淡者,曾在江西广昌出土较多,其窑口目前仍有争议。而后者(即“砂足器”)由于近几年的考古新发现,证实大部分是福建漳州窑的产品。

  漳州地区在宋元时期即有较发达的瓷业,产品也多外销。明中、后期,漳州的月港成为最大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刺激了漳州地区窑业的生产,以平和县南胜、五寨地区为中心的窑场迅速崛起,或模仿景瓷或根据海外风习定烧。急功近利、粗放草率、是其生产特点,外销是其生产目的。这也是其产品在国内很少发现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知海外以东南亚和日本为多,东非也有(如著名的埃及福斯塔遗址就出土有漳州窑瓷片);欧洲的情况不大清楚,当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克拉克瓷的时候,似乎也未留下详细的资料。如今水下考古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信息:1600年沉没于菲律宾海域的西班牙指挥舰“圣迭戈号”和1613年沉没于大西洋的“白狮号”沉船内,都打捞出两类的克拉克瓷。那么,在1603年的克拉克船上,很可能也是同样的情形呢。
来源:中国文物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