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让广州不缺失历史、传统文明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2-24]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一个城市拥有了佐证自已历史的丰富文物,那么,这个城市就有了传统,有了历史精神,也有了文明的灵魂。
如今,中国许多城市,在走过一段大建设、大破坏之路后,逐步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对文化、文物保护重视起来。
羊城广州,也在近几年顿悟,加大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始于2003年6月的全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经过一年多来以地毯式拉网搜索,新查出了3000余件文物,一一登记造册。
据广州市文化局有关人员介绍,新查出的文物将分为不同等级,从国家、省、市,到区、镇,甚至村,级级都要保。这些文物将被划入紫线控制范围,按照《文物法》规定,紫线高于红线。这意味着,将来搞建设,红线再想超越紫线,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与以往开展的文物普查不同的是,大量民间文物此次进入登记范围,它们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原始族谱、近代工业遗址、近代商业遗址、近代港口遗址、抗日战争遗址,以及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名人古墓、故居遗址。所有文物将在《文物法》框架之下获得保护,以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份祖宗文化遗产。
是次普查,对于正处于快速建设时期的广州来说,及时必要,正当其时。
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称,今后中国城市竞争是“以文化论输赢”。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搞经济建设的事情,广州市再也不想做了。
在新世纪,广州提出建成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国际都市的规划目标。近几年,广州的“硬件”建设势如破竹,新机场、南沙开发、珠江新城标志性高楼、十多条地铁线路的规划建设、番禺新火车站及珠三角城际铁路交通,个个大手笔,不同凡响。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依然有迹可寻,这对拥有二千年历史的广州,是最好的交待。
(中新社)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