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港塘洪州窑遗址地处江西省丰城市石滩镇港塘村沿清丰山溪的河底及河东岸畔一带。历年抗洪抢险都在此取土筑堤,窑址遭到较严重的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丰城市博物馆于去年2—5月对港塘洪州窑遗址中的陈家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分南、北两区布方。发掘面积503平方米,揭露清理斜坡式长条形龙窑遗迹2座,获得一大批酱褐釉瓷器、青釉瓷器、印纹硬陶器以及窑具标本,为洪州窑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洪州窑是唐代著名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其窑址分布在江西省丰城市境内赣江流域或与赣江流域相通的清丰山溪、药湖岸畔的山坡、丘陵冈埠地带。
龙窑结构 所发现的2条龙窑形状、大小、结构以及砌筑方法基本相同,其中Y1破坏较严重,而Y2保存较完整。Y2位于陈家山窑址北部,呈长条形斜坡分布在T9、T13、T15的3个探方中,残长23.8、宽2.4、残高0.2—0.4米,用红色长条形砖平铺叠砌。窑头方向北偏东5度。由窑前工作室、工作台、火膛、挡土墙、窑床、窑尾、窑门等几部分组成。
窑前工作室紧挨窑头北侧,在窑的前面与火膛相接处,呈长方形,东西长4.2、南北宽2.6米,其南墙利用了火膛的北壁,然后沿北壁向东、西两侧各加长0.7米,墙宽厚0.1、残高0.2米,在墙的中间近地面有宽0.5米的缺口,残高0.05—0.15米,为投柴点火孔。其余三墙的墙体是利用废弃的残长条形红窑砖砌成。北墙宽约0.2、残高0.2米,在墙的东端有一圆形柱洞,直径0.2米。东墙与西墙一样,宽约0.2、残高0.4米。室内地面较平坦,中间凹下并与火膛前壁的点火孔相连通,地表残留有一层灰黑色的灰烬。
在窑前工作室的南部中间,有一个用砖砌成的内填黄土、碎砖的梯形工作台面。工作台东宽西窄,其南壁利用火膛的北壁,其余东、西、北三壁利用废弃窑砖砌成,东壁长1米,西壁长0.9米,南、北两壁长1.2米,残高约0.2米,其中南壁向窑内倾斜。
火膛处于窑的前端,呈长方形,长1.4、宽2.35米,南侧有一道砖砌的挡土墙与窑床相隔,低于窑床0.2米。火膛西侧有一低于火膛面的椭圆形火坑,长径1.4、短径1.05、深0.2米,火坑的前部有一个宽约0.5米的投柴点火孔.
室床平面呈长条形,残长20.2、内最宽2.4米,坡度10度,东、西两壁破坏较为严重,仅窑的北部墙体保存略好,残高0.3米,窑墙朝窑室一面有约4厘米的烧结面,墙体外侧约6厘米呈砖红色。在窑的东壁中部距窑头11.9米处,开有一个八字形的窑门,宽约0.8米。窑室底面中部略鼓,两侧凹下,经高温烧烤形成一个黑色的烧结硬面。
窑尾及烟室情况不清,窑顶塌落。窑床底有5层厚薄不一的烧结面,表明该窑经过5次改造修建,最底层建于生土上,窑炉的使用时间较长。
出土器物 出土遗物丰富,有酱褐釉瓷器、青釉瓷器、印纹硬陶器以及泥质灰陶器,以酱褐釉瓷为大宗,占出土总量的一半以上。
酱褐釉瓷器类型有双唇罐、盘口壶、釜、瓮、大缸、罐、大口罐、直口罐、盆、钵、灯盏以及瓷塑龟、牛等,这类瓷器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也有浅灰色的。琢器类口沿及外腹壁不及底施釉,圆器类小件器物则为内满外不及底施釉。釉多呈酱褐色,但色调不一,有的酱褐色泛黑、泛黄、泛青,甚至泛绿色。釉层总体较薄,有的厚薄不均,有的则较均匀。酱褐釉瓷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也有的采用泥片贴塑法制作,而器物的口沿及外腹壁则采用慢轮修整,特别是器口沿部多见有旋修痕,而内壁则留下凹凸不平的垫窝痕。外腹壁多装饰有铜钱纹、网格纹、方格纹、水波纹及弦纹。
青釉瓷器有罐、壶、钵、碗、盏、杯、盘、高足盘、盅、烛台、灯盏等。胎质灰或灰白,以灰白色为主,釉呈青或青泛绿色,出土数量不多,采用锯齿状间隔具或环形三足间隔具装烧,偶尔见垫珠支烧。器物采用拉坯法成型,有别于酱褐瓷器与陶器,胎壁较为均匀,胎泥的陈腐时间较长,属于产品质量较为精致一族。器物的装饰简朴,以素面为主,有的在器物口唇施褐色点彩,偶见外腹器饰弦纹或刻画莲瓣纹。
硬陶器的器形有釜、罐、带嘴罐、壶、盘口壶等。器物的胎质坚硬,烧成温度较高,外腹壁普遍饰有细方格纹、细篮纹、网格纹、铜钱纹及弦纹。制作方法与酱褐釉瓷器相同,器坯多数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胎色较深。
窑具有支座和间隔具。支座有沿面与无沿面之分,有沿面的顶粘有一层细砂;底边有平底和斜底之别;体呈圆柱状、喇叭状、束腰喇叭状、覆钵状等,均中空,外腹处镂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气孔。外腹壁刻有“樊、史、中、谢家、合、合十、羊、梅、梅之、梅兰、罗、罗永、罗足也、罗之、区、莫、丁右、元、聂、聂家、已、范、黄、谢仲良”等款,这些可能是窑工或作坊主的姓氏。有的外腹戳印水波或铜钱纹。
间隔具是指坯件之间或坯件与支座之间的间隔物,类型有锯齿状间隔具、环形三足间隔具等。胎质较粗,呈深紫色。
意义 考古发掘表明港塘陈家山窑址是一处以烧制罐、釜、碗、盘、盘口壶、双唇罐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的青釉瓷窑址,其时代上限在东汉晚期,下限晚至东晋南朝时期,集中烧瓷时间主要在东汉末至三国西晋时期。产品以酱褐釉瓷器为主,印纹硬陶器次之,适量烧造一些精致的高档青釉瓷器,这3种类型的产品是在同一龙窑中烧造的。青釉瓷器的成功烧成,表明江西丰城地区与浙江的宁绍地区一样都是我国早期青釉瓷器的发源地。钵类器物口沿上的褐色点彩将青釉瓷器使用褐色点彩的历史由西晋时期向前推进到三国时期,表明我们的先人早在青釉瓷器的起步阶段,就注重器物的美化装饰,已经能够运用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来装饰、美化瓷器。所揭示的2条龙窑遗迹,Y1破坏较严重,属西晋时期。Y2属于三国时期,保存较为完整,长达23.8米,为同时期的窑址中所少见,尤其火膛的形制、火坑的设置较特殊,有别于以前发现的龙窑遗迹,而窑门及窑前工作室的保留,为我国龙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港塘陈家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洪州窑的早期窑业面貌,丰富了洪州窑的内涵。
(张文江 徐卫星 陆雄如 余江安 李育远)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